电子报
电子报

毕业了,笑着说再见———06级毕业生告别母校记



图为06级学子毕业留念。
  本报记者 李赫玉 摄


图为06级学子毕业留念。
  本报记者李赫玉摄


  一样的六月,不一样的离别。06级学子毕业的时间比往年早了十天,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对学校的留恋和对未来的希冀。
  毕业了,不舍我的大学“5月25日,看我们的舞展;5月26日,跑到天九湾去吃莆田炝肉;5月27日,在步行街吃江口卤面;5月28日,在老师家聚餐;5月29日,舞展后期聚会;5月30日吃豆浆炒……”土风舞社成员、土建系06工管的李凤兰在QQ空间里写下了《毕业前的我们》,记录毕业前每天的生活。
  毕业临近,06级的毕业生们忙着观看欢送会、参加座谈会、拍毕业照、举行谢师宴、吃小吃……尽情地享受着大学生活的最后时刻。面对毕业,李凤兰开始感到“舍不得”了,她还与外语系的林达、杨梅亭、黄云清,体育系的陈少南,中文系的曹燕玉,土建系的林清伟七位同学策划了一场“毕业旅行”活动———6月11日去上海游世博、观豫园。
  与此同时,原校报总编室副主任、中文系06新闻的肖玲却依然在光琼科学楼的媒体工作室里埋头苦干。原来,她在忙着剪辑自己拍摄的校园DV剧《这么近,那么远》。最近,片子已经收尾了,她又忙着做海报,进行首映。她说,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完成这部片子,就是想以此来纪念自己的大学生活。
  当夜幕降临,文荣体育馆的舞台上,06音教的张玲、黄凌燕等众多艺术系06学子则通过毕业独奏音乐会、声乐独唱音乐会和毕业文艺汇演的方式,用美妙的歌声、琴声和舞蹈诠释着对恩师的感激之情以及对母校的无限留恋。
  毕业了,继续深造学业在大家忙着参加招聘会的时候,外语系06日语的林达却没露面,因为他申请了日本语言学校,打算读完语言学校后在日本攻读当地大学的研究生,大概十月份要前去日本。
  外语系06商务英语的吴晓晖在得知考取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研究生后,可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轻松。在她看来,自己将面临新的生活,不能一直停留在所谓“考上了真好”的状态里。她甚至还表示内心“很荒凉”,不愿意在家虚度光阴。实习结束后,吴晓晖就一直兼职做家教。6月4日,吴晓晖又正式到黄石的一家公司做全日制翻译。一边工作,还得一边忙着奔回学校拍照、吃饭、聊天、开会……让吴晓晖直叹“累”。不过,她依然劲头十足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而考取了香港大学研究生的电信系06计应海外班的许雪晶最近除了离校前的一些事情,就是忙着为自己充电。她天天读英语,补课程,期盼到香港大学可以拿到奖学金,并取得学业上的进步。
  毕业了,我们前途光明“以前是工作挑我们,现在是我们挑工作”。上周,外语系06英教的陈曦玉在网络上向多家外贸公司投递了个人简历,次日,便接到十多家用人单位的面试邀请电话。“莆田的外贸工作很好找,只要是英语专业过六级的他们都很需要。”陈曦玉虽然选定了公司,不过,她现在却正忙着与同学聚会,办理离校手续,等毕业典礼之后才会正式上班。“外贸公司只是一个过渡,没打算在莆田长久做外贸工作。”对于未来,陈曦玉有自己的想法,教师和公务员才是她理想的职业。
  原校报总编室主任、中文系06新闻的黄丽梅今年3月5日已经开始在华南职业培训学校工作了,平时主要从事内刊采编工作。但是,有着丰富校园媒体经验的她,上个月炒了老板的鱿鱼,打算另谋职业,“我觉得我的能力没有问题”,黄丽梅坚信可以找到更心仪的工作。
  李凤兰也不急着找工作,“我们的就业方向大概是工程预算和内业等方面,此类人才比较短缺,我们的就业机会还是挺多的”。虽然对于莆田乃至福建来说,这方面的人才是非常需要的,但她还是有意去深圳发展。
  去年成功获得了国家级专利、今年荣获校第七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一等奖的管理学院06营销的傅文辉实习后在明一乳业集团做市场调查工作。由于不习惯经常出差,他辞职去了福州一家房地产公司从事售楼工作。在大三时就热爱创业的傅文辉坦言自己没有放弃创业的梦想。
  具备商业头脑、管理学院06营销的付端贵选择了自主创业,他在莆田汉庭花园投资30万,开了家外贸公司。“创业初期比较累,但成效不错。”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我校2010应届毕业生共3373人,其中,本科2692人,专科681人。据统计,截至目前,约有65%的毕业生实现就业。在6月5日举行的校第十七届毕业生供需见面洽谈会上,校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处长林剑聪告诉记者,“今年的就业形势较往年好了一些。”另外,本科毕业生有106人考取研究生。
  6月中旬,06学子的身影渐渐淡出校园。毕业了,我们笑着说再见!
  李明锐 本报记者 王伟明 李伟强 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