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写好会议新闻的四个妙招

写会议新闻很容易雷同、老套、乏味和缺乏创新,几个不同的会议写出来几乎是一个模式,没有什么新意,读者也不爱看。

怎样才能突破这个困境?这是摆在记者和通讯员面前的一道考题。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采访会议时多动脑筋,主动出击,就没有攻不破的堡垒。以下4个方法,不妨一试,相信会有好的效果。



提前到  最后撤



采访会议的记者除了准备好采访提纲和用品外,必须提前到达会场。有的记者匆匆赶到会议厅时,会议已经开始了。这样,就失去了会前一段时间的采访黄金时间。

会议代表入场一般都会提前半个小时或15分钟。在这段时间内,可以抓紧进行个别采访,有时候会得到许多有用的材料。记者早到会场还可以了解会场的布置与气氛,也可在与工作人员的交谈中获得有用的信息。作为摄影记者来说,可从容地选择最佳的摄影位置,拍出理想的会议照片。以及代表们进场时的签到、领取文件资料、互相交谈,也都是可以拍摄的场景。

有的记者因工作繁忙,有时开会开到一半时,拿起会议通稿就匆匆离场了。这是一个不好的习惯。既然你来采访这次会议,就应当有始有终,坚持做到最后撒。因为在会议中途及会后,常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都可能成为新闻。1982年撒切尔夫人在人民大会堂台阶不慎摔倒的情景,就是发生在会谈结束后。那位记者坚持最后撤,才拍到了这张照片。

拿到会议通稿就走的记者,是写不出优秀的会议新闻稿的。


 

重新闻  轻程序



采访会议新闻,要把着眼点放在“新闻”上,而不能只放在“会议名称”“会议程序”上。会议名称和程序是需要报道的,但这不是会议新闻的重点。

为什么有的报道会出现“会议新闻无新闻”的状况?

一是标题做得不好,太大路货。比如,“我公司召开2021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会”“集团召开安全生产表彰大会”,这样的标题只是告诉读者召开了什么会议,而沒有把会议的精神和内容加以传达。

二是导语中出席会议的人名和职务太多,沒有把会议最精彩的内容写上。比如,常用的会议新闻导语写法是,几月几日在某地召开了什么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某董事表、某总经理、某副总经理、某主任、某先进人物代表等一大批名单,会议由某人主持,等等。有的还在导语中写了详细的会议议程。这样的导语,形式上是完整了,而缺少“新闻”内核。

三是会议新闻的主体部分写得比较空。大段地摘用领导讲话,平均使用力量,重点不突出。

会议新闻最应当重视的是“新闻”,是新的精神、新的亮点,是读者感兴趣的话题。努力在会议新闻中发现新闻、挖掘新闻,这正是记者需要下功夫的地方。

 


找故事  写人物



在会议召开的前后和会议进行期间,找几个好故事,写一两篇反映与会人员精神面貌的报道,不失为写好会议新闻的方法之一。

会议新闻要见物,更要见人。这里的“人”,可以是与会领导,也可以是普通代表。有的会议不仅有大会,还有分组讨论。在听取每一位代表的发言时,应摘要记录。对他们讲到的一些动人情景,应当特别留意。

写故事时,可以专门写一个人的,也可以写几个人的。只要这些故事是围绕会议主题的,就可以写成消息或通讯。这样写出来的报道,就是与一般会议新闻不同的独家新闻,使人耳目一新。

尤其是在各种表彰大会、经验交流大会、演讲比赛等场合,对那些感人肺腑的事迹应当追踪报道,不让它们湮没在一般报道之中。有些故事可以配上照片,更显得生动活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抓花絮  写侧记



写会议新闻,除了写整体会议的情况外,还可以写些会议花絮。

比如,每年两会召开期间,报社有的记者与会采访,有的在场外采访,把会场内外的情况都加以报道,红花配绿叶,形成了报道两会的声势。

又比如,有的记者写会议休会期间代表们参加的各种活动的情景,有的购物,有的打球;有的记者写会议服务人员的辛勤劳动;有的写祖孙辈代表的与会心情;都取得很好的效果。会议花絮短小精悍,轻松活泼,它只是撷取与会议相关的一件小事、一个细节来写,同样能反映出会议的主题。它使读者获得了会议丰富多彩的信息,使会议报道增加了趣味性和可读性。

此外,练练写会议侧记也很有必要。侧记是记者在常规报道之外,专门对会议写的记事性通讯。侧记不是全面记述,而且选取一个角度一边报道会议,一边就会议的精神展开议论,以回答读者对会议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

侧记常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有的还带有抒情色彩。它不仅能使读者更了解会议的经过和生动细节,而且有利于加深对会议精神的理解。比如,《满怀信心再出发----公司两会侧记》《天津市中小学文艺会演专场侧记》《汇聚磅礴力量 凝心砥砺前行——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侧记》《全国两会侧记:从春天出发 奋斗新时代》等,写作时把会议的具体材料和思想性的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因而达到了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的目的

 

如何写好会议新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为了使会议新闻摆脱枯燥呆板的状况,让会议新闻成为读者爱看的、有价值的报道,我们应当继续努力探索,不断创新。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