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新闻要突出“活”字,答土木子问
近日,网友土木子给微信公众号转来信息,说是“想约个稿子。校园写作一般会议新闻和活动新闻比较多,咱们发过一篇,《写会议新闻总是老一套,怎样才能写出新意》,读了之后觉得很受益,能不能写约一篇活动新闻的写作方法,程式化的活动新闻怎么写,然后如何写得更有可读性,更有新意。”上述信息中提到的那篇写会议新闻的稿件,正是笔者写的。(见《华文融媒云》2020年5月18日)在11月2日的文中,笔者说,活动新闻的常用的写法有3种:第一种是经典式的新闻稿(消息),第二种是拓展式的新闻稿(通讯),第三种是图片报道方式。文中还特意说明,活动消息有的注重写事,有的注重写人,都要求做到1O个字:真实、及时、客观、典型和生动。稿件中都可以运用背景材料和照片,最好有语言对话及细节描写。稿件要体现时代精神,弘扬社会新风尚,提倡正能量,鼓励高尚的思想境界,鼓舞人、教育人、激励人。笔者还说,一些比较重要的活动消息,除增加照片的数量外,编辑部还可以配以“编者按”“编后”“短评”等评论,通过分析和论述,编者直接表明对这项活动的看法,以达到影响并引导舆论的积极作用。如果我们进一步探讨把活动新闻写得“更有可读性,更有新意”的技巧,笔者再补充几个方法,可以一试。一次活动,在举办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最富有特征、最富有表现力的片断。这些场景,能最集中、最突出地表现活动的主题。记者应当抓住这些特点,看它有什么与别的活动不同的地方,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沿着这条线索去写报道,稿件就会凸显特色。 1993年3月全国丝绸交易会在杭州拉开序幕,不少新闻单位的记者到会采访。可令多数记者失望的是,“丝交会”没有开幕式,没有领导讲话,没有嘉宾剪彩……这就不像“会”了,有的记者因此而打道回府。而《钱江晚报》一位记者独具慧眼,认为这正是“丝交会”最具新闻价值的特征。写出了《务实,代替了领导讲话、嘉宾剪彩、满天气球…… ’93全国“丝交会”没有开幕式》的新闻。由于报道的鲜明特点,获得了当年浙江省好新闻奖。抓住特点,有时可以正向思维,有时可以反向思维。两种思维,一个目的,求“新”求“活”,相辅相成。活动是人的活动,是人们互相交流的场所。无论是领导还是员工,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是带着感情来参与活动的。因此,活动新闻既要写事,也要写人,有时以写人为主,常常会起到良好效果。重视“人”在活动新闻中的作用,选择典型人物作为“主线”,用人的语言、行动、情感、表情来写活动,读起来倍感亲切。学校举办运动会,还租用了专业体育场,红旗招展,看台上坐满了呐喊助威的师生。我代表班级先参加了跳高比赛,成绩尚可;接着,又参加了1500米长跑比赛,我得了“第一”,不过在前面要加两个字:“倒数第一”。当我顽强地、摇摇晃晃地冲向终点时,赢得了全场雷鸣般的掌声。这是对我“重在参与”的一种精神鼓励!长跑不是我的强项,但学校规定:每班必须要有一人报名。因我是班中团干部,在无人肯报名的情况下,我只好“豁出去了”。由于有细节、有情景、又有戏剧性的一幕,一个简单的参与活动被写活了。在活动中写人物,可以写领导,因为领导具有“重要性”;也可以写普通员工和学生,但必须要有“闪光点”;两者结合起来写也可,应该具备“典型性”。在活动中,有一些细节是令人难忘的,可以以此为线索,写出一篇报道。这样做,就能克服“流水账式”的写法,使稿件脱颖而出。有一位通讯员写当地“庄稼医生”知识竞赛活动。这次活动本身不大精彩,可写的内容不多。通讯员在参加活动时想到了奥运会,想到了为国争光的体育健儿。在写抢答赛现场,他把参赛选手当作奥运选手一样看待,看他们的表情细节,看他们的紧张细节,看他们的失误细节,看他们的机智细节……这样,一篇有情有景、有声有色的现场短新闻《为了大地的丰收》很快就写了出来,并还被省报头版采用。写活动,可以用“广角镜”,也可以用“小镜头”。只要角度选得巧,“以小见大”的报道效果有时会更好一些,在写活动新闻时,有时可以撷取活动的一些片断场景组合而成。好比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在这部电影中,通过“前夜”“相遇”“夺冠”“回归”“北京你好”“白昼流星”“护航”等普通百姓与共和国息息相关的故事,表达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这种写作手法叫“横式结构”。分开来看,每一小段都是一个独立的速写;组合起来,串起了一个有主题的故事。在写活动新闻时,许多记者均用这个办法,收效快,反映好。关键的问题是,每个片断的内容不要雷同,而要各具特色,才能使整篇报道出彩。常言道:“文无定式,水无常形”。许多记者和通讯员在一系列活动中,创造出了自己得心应手的方法,值得总结推广。归根到底,活动新闻要突出一个“活”字。有了这样的理念,就能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迅速提高。(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