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我校2010-2013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全面展开
□ 本报记者 杨华春
“当前,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我校师范生如何提高师范技能,站稳站好讲台,非师范生如何增强实践应用能力,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教务处副处长林一钢介绍说,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建构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本科教学体系。为此,去年9月,学校启动2010-2013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力图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据了解,2010-2013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启动以来,学校从各个层面征求意见,落实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方案修订完成后将于今年9月正式实施。
完善课程体系与内容
学校围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专长突出、具有就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总目标,在完善课程体系与内容上取得了一定突破:各专业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学科平台课程;在教授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概念框架基础上,精选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课外自主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8周的短课程;各专业根据实际需要设置3-5门专业学位课程,增加学时学分,夯实学科基础。
例如,文传学院充分发挥各专业师资、课程共享的优势,准备跨专业开设《戏剧影视文学》、《大众文化概论》等学科平台课程,并实行短课程与长课程相结合的分段式教学模式,如短课程《广告摄影》,每周两个上午进行理论授课,下午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生化学院将把《动物学》、《植物学》等基础课设为专业学位课程,学生达不到相应合格分数将无法取得学位。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从学科发展、学生培养的角度出发,对专业课程进行了更新、整合。如针对学生文学语言分析能力偏弱的情况,学院专门增设了《现当代文学语言研究》课程。
此外,学校将通识课程②也以短课程方式开设,每门课程1学分。“这样安排可以避免学生期末应付多门考试的现象,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也使学习时间分配更加合理。”林一钢说。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在本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学校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学分,结合短学期,四年一贯全程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学校根据能力培养层次性与渐进性的特点,将实践教学课程具体分为基础性实践、提高性实践和创新性实践三个部分,内容包括军事训练、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科研训练和创新创业教育等,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
我校各学院都根据实际情况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如生化学院生物技术、应用化学等非师范专业增加了与企业合作搭建实践基地的数量,预计每年将增设15-20个实践基地。学院还将加大学生创新性实践训练,鼓励学生与教师一起搞科研,积极申报“新苗人才计划”等科研项目。教师教育学院对实践课程的比例做了较大调整,如小学教育专业(原为初等教育)的实践课程将由原先的3门课增加到占总课程的1/3。学院还积极与金职院师范学院、环城小学等院校合作,引进特级教师和实践教师,对学生进行师范技能训练。如《班级管理》课程,除了传统的理论授课外,还将安排学生到实验室或小学进行模拟训练。
强化师范教育特色
近年来,高师本科生在中小学不知如何备课、上课,班级管理乱成一团等等媒体上关于师范生素质下降的指责不绝于耳。面对师范生站不稳讲台的通病,我校《关于修订2010-2013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要求,要进一步发挥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的传统优势,围绕教育研究能力(R)、教育心理能力(P)、教育技术能力(T)培养,深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积极推进教师教育课程群建设。
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具体分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心理能力、教育技术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教育实践能力等5大内容。其中,三笔字技能、教师语言技能等不少课程都将在每学期开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进展情况,随时选修这些课程。
此外,不少学院在强化师范性课程建设上也做出了积极探索。人文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努力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渗透师范性,在教学内容上实现与基础教育的对接与提升。学院准备开设《古代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修辞学与中学语文教学》、《古代史与中学历史教学》等一系列与基础教育紧密结合的课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教师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