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在法政学院主讲《现代西方哲学》的张志平老师课堂上似乎很少看到“一言堂”现象,奥秘何在?借用张老师的话就是———
“我仅仅是个引导者,主角是他们学生”


  初识张志平老师是在一次采访他的课堂上。站在讲台上的他温和而文雅,中外历史上哲学家的名字和思想要点信手拈来,短短两节课使人犹如畅游在哲学思想的海洋里。《论语》中的“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句话用在张志平老师身上再合适不过。
  专博兼备双语教学张志平老师是法政学院的一名副教授,从事教学已有多年,此次他深受学生喜爱的《现代西方哲学》获得我校“精彩课堂”优秀奖,正是他多年辛勤教学的成果。
  专博兼备,双语教学,是张老师课堂最为出色之处。《现代西方哲学》课程教材的典型特点就是中西结合,既选用了难度最大、篇幅最多的国内现代西方哲学方面的权威教材《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又选用了英国伦敦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国外被广泛使用的哲学教材“HistoryofWesternPhilosophy”。这样,首先从知识上和深度上保证了教学的质量;其次,纯英文版的第一手哲学原著,能让学生了解最具原味的哲学家的思想;再者,学生在学习哲学知识的同时,又能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当然这对任课老师的英语素养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学生戏称张老师的《现代西方哲学》是非英语课的“英语课”。
  深入浅出实例解释深入浅出,实例解释,是张老师课堂的又一特色。哲学本身是门很深奥,又很难懂的学科,但是在张老师的课堂上你可能不会觉得它艰涩枯燥,你所感受的只是身边和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在对这些事例了解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体会到了哲学思想的博大精深,从而使哲学理论的严肃性和朴素性结合一体,深刻性与简单性相互融合,抽象性和具体性互为表里。比如在讲解“行动与信念”的概念时,张老师会用身边熟悉的“坐车”和“吃饭”来解释;讲解“可知论和不可之论”时,会用生活中的“墙壁”来解释;讲解“知觉和记忆”时,又会用眼前的瓶子让学生领悟。
  让学生用生活中的东西领会哲学抽象思维的做法对老师讲课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如果老师的讲解稍有欠缺,就会出现生活中的现象无法反衬,甚至可驳倒哲学原理的结果。具有多年教学经验和善于对生活现象进行思考的张老师在这方面明显做得特别出色,课堂上的他用实例来引导学生游刃有余,讲到精彩之处,平时的温文尔雅也会变得豪放粗犷,而学生则会情不自禁地纷纷发言,引用身边的实例和老师沟通、探讨。
  注重引导让学生做主角老师在课堂上只是个引导者,让学生成为主角,这是张老师上课的与众不同之处。很多老师感叹现在的学生上课积极性不够高,回答问题不主动。但在张老师的课堂上似乎很少看到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鸦雀无声或窃窃私语的现象。请教张老师的课堂经验,他笑笑说,“课堂上我仅仅是个引导者,主角是他们学生。”
  由于《现代西方哲学》课要涉及很多哲学家,所以张老师每次都是先着重讲解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及其难点和思想线索,然后让学生从概念出发,讲述其他部分的思想中具有创造性的东西。刚开始时这种授课方式学生不是很适应,可是慢慢地他们发现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会发现新的东西。这样,在课堂上,有的学生为了一个问题各抒己见,师生之间相互反驳、讨论,交流、交锋常常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而最后总是在观点相互交融中学生有了新的领悟。
  “我现在每天都要学习,必须保持知识的更新度,不然总有一天会被学生抛弃。”临近采访结束,张老师笑着对记者说。(记者王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