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是我校就业工作面临严峻考验的一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更使大学生的就业雪上加霜。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我校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教育工委关于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示精神,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采取多种措施,举全校之力,在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努力营造学校良好的小环境,全力以赴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确保毕业生就好业。
好的领导队伍是取得成效的根本。长期以来,我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在整合校内资源的基础上成立了“安徽师范大学就业研究中心”,落实毕业生就业“一把手工程”和“全员就业工程”。各学院成立了以院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全体院领导班子成员、辅导员和系主任、各办公室主任(秘书)为成员的毕业生工作领导组,确保就业工作领导组和一线工作人员精力到位,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一站式”的就业工作领导模式,加大了就业工作的力度,大大促进了就业工作的开展。
“一把手工程”需要各学院负责人主动出击,真抓实干,亲自挂帅指挥。如物电学院就业领导组负责人就坚持每月专题研究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至少一次,仅2008年9月以来,就集中开展了就业动员会、毕业班党员会、就业形势及就业政策、考研鼓劲会等7次就业讲座。2009年2月以来,其涉及就业工作有记录的会议更是达到了19次。同时,该学院负责人还积极探索就业渠道,开拓就业市场,曾先后与芜湖市移动公司、芜湖市鑫龙电器、上海凹凸科技等多家单位联系,邀请企业负责人到校园召开就业招聘会,并推荐该院毕业生到这些企业就业。
在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下,目前已形成了学校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全力实施,全校其他部门和全体教职工大力支持的就业工作格局。
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和进步,离不开各学院领导组及教职工在各项工作上的服务。为落实“外拓市场,内练硬功,强化指导,重点帮扶”的就业工作方针,各学院积极加强就业工作研究,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质量,采取了一系列的相应措施。
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复合型人才。为适应形势发展和就业需要,学校积极推进课程建设与专业调整,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如经管学院就采取了“请进来和走出去”方式,聘请企业相关专家走进课堂教学,还创造条件带学生进企业见习,以深化专业学习;学院还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实习实训活动,积极开展创业计划大赛、ERP沙盘模拟营销大赛、金融投资模拟大赛等活动。经管学院还先后与市财政局、劳动局等单位联系合作,根据专业性质和学生的需求,定期举办会计从业资格培训考试和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积极拓展就业市场,全力搭建就业平台。学校积极办好各类校园招聘活动,争取更多的用人单位到我校选拔人才,热情周到地为用人单位提供服务。09年,经管学院就先后联系了安徽凯帆集团、浙江沁园水处理公司、欧尚集团、芜湖亚夏集团、昆山精密电子仪器公司、长江长置业集团和芜湖二航局、杭州麦德集团、北京泰可立有限公司等十数家单位来我校累计召开了12场专场招聘会,共录用该院毕业生八十多人。通过各项工作的开拓,学校逐渐打造了一个立体就业平台,有力地推动了毕业生就业。
加强分类分层指导,力求丰富就业选择。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不尽人意的就业现实,势必引起毕业生就业心态变化、就业心理压力加大,因此各学院通过就业讲座、主题教育活动,利用网络、橱窗、简报、广播台开展毕业生求职指导和就业教育,引导毕业生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积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学校认真做好“选调生”、“选聘生”、“农村教育硕士”、“西部计划”、“安徽基层计划”、“招飞”、“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毕业生入伍”等工作。通过宣传典型人物,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近几年来,我校毕业生中出现了一批创业典型,如耿国星、李利军、杨华亮等等,其中李利军同学还获得“首届安徽青年杰出创业奖”,他们的创业经历和事迹,极大地激发了毕业生立志创业的热情。
高度重视“双困生”,加大帮扶援助力度。进一步细化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与援助措施,在全面掌握就业困难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就业意向的基础上,区别不同类型的就业困难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帮扶与援助。对于“双困”毕业生及弱势群体的毕业生,学校发放适当的求职补助,给予重点就业指导服务和推荐;对于就业心理困难的学生,重点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调适择业心理,跨越就业心理障碍。
“平时练就高素质,就业才有竞争力。”校党委书记吴良仁介绍,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学校自觉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注重夯实培养学生知识基础,更加注重提升学生的行为能力。如文学院在实施“本科生科研计划”、“本科生读书计划”的同时,还别开生面的进行“三项修炼”——课前先来3分钟的无主题讲演,课前粉笔字练习,每周一次走上“新知讲坛”;国旅学院从“丹桂飘香”迎新系列教育活动到“桅子花开”毕业生就业离校,从强化专业新观念、建设就业新干线“三业”指导到“明日之星”一专一技专业技能大赛,对学生的培养进行全程设计、全程育人,取得了良好效果。学校还通过实习、实训改革,构建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在内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设立“校园文化创新基金”、“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并采取开放实验室、建立本科生导师工作室等措施,引导教学科研重点向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倾斜。
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就业服务工作的扎实开展,使我校毕业生签约率呈现“逆市飘红”的良好局面。2010年4月10日,我校2009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工作校内考评活动在赭山校区就业指导中心顺利举行,15个学院汇报了就业工作情况。其中,文学院2009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达到83.57%,年终就业率为96.25%。物电学院2009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3.71%,11月15日之前就业率达96.24%。经济管理学院毕业生就业率9月30日前已达96.85%(含考研率11.9%)。各学院均圆满完成了学校提出的“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工作目标。
眼下,四、五月份正是2010届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时期。学校正积极办好各类校园招聘活动,热情周到地为用人单位提供服务,争取更多的用人单位到我校选拔人才。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工作的满意度也非常高,在“就业寒冬”之际,他们普遍感受到了学校给予他们的关怀与温暖。据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介绍,截止目前,学校共为2010届毕业生举办专场招聘会539场,提供岗位信息近7800个。学校还将加大力度,进一步拓宽了毕业生就业渠道,推动我校就业工作“百千万”工程建设,实现今年我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校记者团 丁丽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