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9月,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我校获得“优秀”。评估专家组认为,我校“办学思路明确,定位准确,教学中心地位突出;重视实践教学,效果明显;重视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声誉好。”其中,专家组对我校“校园大课堂、传媒大舞台”的办学特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
传媒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对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要求很高。作为信息传播领域的知名学府,学校充分认识到自身在中国传媒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神圣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结合传媒行业人才要求的特殊性,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构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理念。
树立“校园大课堂”的育人理念、培养高素质传媒人才是我校的特色办学理念之一。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基于多年探索实践的成果,学校提炼出了“校园大课堂”的育人理念。“校园大课堂”是将校园作为一个物质与精神交织渗透,融物理空间、信息网络空间和精神文化空间于一体,且没有时空界限的育人大课堂。这一“大课堂”包容了时代所赋予的新内涵,并将传统“课堂”的范畴和作用扩展到大学校园的整体空间来实现。其实质就是将大学校园里的全部教育活动与教育环境置于“大课堂”的考量视野之中,融课堂与校园为一体,使理论教学、专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三者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全校资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空间育人”。
“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是学校的本科教育传统,也是传媒业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对传媒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多年来,学校创新育人理念,倡导“校园大课堂、传媒大舞台”的育人模式,全方位搭建开放性实践平台,使学生在传媒工作真实情境中学知识、长才干,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广阔的空间。这一育人模式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校内实训多、学生上手快。”在教学实践中,学校将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设备先进的校内实习基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锻造出应对未来传媒工作各项挑战的全面素质和能力。二是“校外实践多、学生能力强。”学校充分利用行业特色和资源,为学生搭建“传媒大舞台”,将实践作为校园与传媒业界沟通联系的重要渠道,使学生时刻感受业界脉动,尽情展示个性和创造力。学校积极鼓励在校本科学生参与校外社会性艺术创作实践,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掌握技能、提升水平,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培养学生优良的业务技能、过硬的政治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着力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在《中国传媒大学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检查报告》中,学校提出,要推行“三学期”制,为学生实习实践及辅修、双学位课程学习创造条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实验室、校内媒体向学生充分开放的同时,做好校外“教学科研基地”共建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实习机会和岗位;还提出,要制订与“校园大课堂、传媒大舞台”育人模式相配套的制度、措施并有效落实。当前,实施“三学期制”是高校学期制度改革的一大趋势,这一制度在国内著名高校相继施行。学校从实际需求出发,决定从下一学年度起实行“三学期制”;2009年暑期作为“三学期制”的过渡期。实施“三学期制”既是传媒人才培养的规律所然,也是“校园大课堂、传媒大舞台”育人模式的题内应有之义。我们相信,理念的张扬和实践的自觉必将使小学期的实习实践有效地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练就过硬的专业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拓展素质教育的阵地与舞台,并为高校传媒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