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党委书记倪邦文向梁建增颁发客座教授聘书 摄影/张鹏飞
本报讯(记者张吉阳) “对我们来说,天天都是考试,每天遇到的问题都不一样。”3月2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梁建增做客“传媒人大讲堂”,讲述如何做一个优秀的电视人。
与 《焦点访谈》、《东方时空》、《实话实说》、《新闻调查》等名牌栏目的名声相比,梁建增的名字还不为一般人所熟知;但熟悉中国电视新闻的人都知道梁建增的分量。梁建增曾任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主任,先后担任过上述名牌栏目的总制片人,他提出“用事实说话”被誉为“把握电视报道规律的脉搏”。特别是《焦点访谈》栏目,以舆论监督为己任,先后推出了“农村土地承包问题”、“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车辆运行费改税”等一系列重头报道,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强烈的社会反响,直接推动了国家相关法规和政策的出台。
开讲前,校党委书记倪邦文向梁建增颁发客座教授证书并讲话。倪邦文对梁建增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并充分肯定了新闻系聘请业界知名人士担任客座教授的做法。他表示,学校会继续鼓励和支持各专业打造本学科相应的交流平台,聘请大师、名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为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学术空间和学术氛围创造条件。
新闻系主任戚鸣教授为梁建增颁发了新闻系“传媒人大讲堂”第三期开讲证书。梁建增回赠了中央电视台最新出版发行的书籍和光盘。
梁建增说,一名优秀的电视人首先应具有责任意识。他援引了温家宝总理在《焦点访谈》节目十周年贺信中对“责任”一词的解释,“责任就是新闻工作者对国家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他借《新闻联播》曾经播出失实画面为例,说明责任意识对于新闻工作者的重要意义。其次,应具备高尚的职业精神。他总结出四个“经得起”、四个“负责”、四个“说话”。四个“经得起”即经得起有关部门的再调查,经得起司法的检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当事人的质疑。四个“负责”包括对党和人民负责,对事实负责,对当事人负责,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四个“说话”指的是让事实说话,让完整的事实说话,让当事人说话,让双方的当事人说话。合作系数也是衡量一个电视人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梁建增认为,电视是多环节的,需要一个团队共同合作完成。
在谈到如何做一名优秀的记者时,梁建增认为,首先需要的是激情和好奇。只有一个人有了激情,他才会热爱自己的职业,才会为自己的事业付出。有了好奇心,才有打开问号的愿望,才会有行动的力量。其次,需要“三力”,即智力、毅力和魅力。期间,他展示了我校新闻系毕业生何盈在央视的经典作品 《风雪中救助小骆驼》,并表示对新闻系学生寄予希望。
讲座中,梁建增提出了一名优秀主持人的标准:有内涵,有见识,以及对事物的理解力和洞察力;有人缘,让观众接受并喜欢你;有特色,有口才。
谈及自己成功的秘诀时,梁建增总结为三句话:心中有理想,手上有功夫,脚下有实地。他解释说,心中有理想的人,才是心中有明天的人。有了理想,有了目标之后,要靠手上的功夫去实现,要为了理想而奋斗,同时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目标前进。
梁建增用生动的比喻为讲座作结束语:“有时,你会觉得眼前的那扇门很高,而且是紧紧关着的,但事实它只是虚掩着的,只要你用力地一推,就可以走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