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在前,不愁江南不绿
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邦凡答记者问
问:我校为什么要设立马克思主义学院?
答:我校设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是主要基于四点原因:
一是要贯彻上级文件精神。2008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各高等学校应当建立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因此,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是燕山大学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需要。
二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以后,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带来的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复杂性,党中央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出台了16号文件。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成立,对于我们高举旗帜、凝聚队伍,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工作将大有益处。
三是有利于开展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要把握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又要把握思想工作的特殊规律,进行更深纳入的教学研究。过去,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20余位教师承担着全校大多数本科生、研究生的公共课以及部分专业课的教学任务,个别教师分散在文法学院其他系。由于工作量大,教师分散,一些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很难组织。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后,这个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四是有利于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后,我们的教师队伍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整合与充实,教师将会有更多的精力从事科研,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将产生积极影响。
问: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文法学院是什么关系?
答:9年前,在原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机构———人文社会科学系的基础上成立了文法学院。今天,马克思主义学院又诞生于文法学院。应该说二者就是一本发展的紧密关系。我认为,尽管新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职责范围、工作目标、组织运转模式上与文法学院会有所不同,但二者的同根同源、学科的高度相关性,以及二者共同服务于燕山大学文科建设和发展的目标、共同为燕山大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做出贡献的宗旨,决定了我们的工作密不可分。因此必须本着沟通、合作、共赢的精神,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在教学研究、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等方面通力合作、资源共享、责任共担。比如,这一次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申报,就很好体现了这一原则。
问:马克思主义学院有哪些机构设置?
答:本着高效、精简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学院设两个教学部,一个综合办公室。两个教学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道德修养教学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学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道德修养教学部现有教师14人,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名。主要承担本科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和研究生的自然辩证法、博士生科技革命与当代世界等课程的教学科研任务。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学部现有教师11人,包括教授3人,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人。主要承担本科生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研究生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任务。
学院设立综合办公室,统一管理学院教学、科研、行政事务。
问: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现有学科与专业设置有哪些?
答:2005年,国务院学位办决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设为一级学科。该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依托单位,硕士生导师 30人(含文法学院)。现拥有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三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硕士点,已毕业学生150多人,现有在校研究生160人。毕业生主要就职于高等院校、事业单位,有8人考取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博士。目前,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文法学院正积极组织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
问: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如何定位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答:1、学院的地位与职能。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机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依托单位。其职责是: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相关管理工作: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梯队建设”。
2、学院的定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应该是燕山大学党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一面旗帜;它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人才的一盏明灯;它是服务于燕山大学学科建设总体规划、向高水平大学迈进的一支重要力量;它是推进燕山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一个重要基地。
3、发展目标。本着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精神,以机构组建为契机,以中央精神为指针,以党委重视为保证,以课程建设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队伍建设为重点,实现科学、快速的发展。它的建设原则与发展目标应该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教学水平过硬,科研水平明显提高,学科建设取得突破,形成教师思想向上、爱岗敬业、竞争合作的良好氛围。
问:马克思主义学院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答:实现上述目标,需要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树立“发展、和谐、责任”的办院理念。
发展是硬道理,是学校决定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初衷。这一理念体现在学院工作中要求我们要有长远眼光,大局意识,积极进取,追求卓越。要使全体教师明白,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成立,是独立承担责任的开始,是新的发展的阶梯。全体教师绝对不能从此随遇而安:思想上以“不越线”为原则,教学上以“不出事”为目标,科研上以“不理它”为对策。思想高尚,教学过硬,科研提升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的目标和追求,学院要在制度设计和管理方式上营造相应氛围。我们目前已经制定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准备下月交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施行。
学院要实现“和谐”发展,除了要处理好与文法学院的关系外,还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思政课素有“国课”之称,必须以对党中央、对校党委高度负责的态度将之抓紧抓好,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文件精神,落实校党委的决策意图,完善各种制度,抓好制度的落实,把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强实效性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同时又必须考虑到学生在课业负担、教师在科研方向选定、职能部门在教学计划制定、财务预算、师资引进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学院应该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工作,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办法,做到对上有交代,对下负责任。
再就是处理好学院内部的各种关系。要建设一支团结奉献、和谐进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关键是要有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在思想上、组织上和纪律上和党中央、校党委保持高度一致,这一点丝毫不能动摇,任何自由化的倾向、违背中央精神、校党委决策部署的言行都必须坚决制止。而在学院内部人、财、物的管理上,又必须本着民主、公开、透明、公正的原则,实现制度化与规范化,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强调教师对部内决策的有序参与与监督。发挥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核心作用,关心他们的全面发展,为他们创造读博、评职的条件,搭就施展才能的舞台;发挥老教师的参谋顾问作用,把他们看做财富而非包袱,用其所长,在学校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为他们提供发挥余热的机会。“责任”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意识到自己的特殊政治使命。我们所承载的不仅是传播科学知识的责任,更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肩负着事业成败的重任。因此,要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新教师必须是中共党员,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博士学位。我们还要经常性地对教师进行职业归属、职业忠诚教育 。教师教学本领必须过硬,工作态度必须端正,面对学生的言行必须严格规范,实现“言传”与“身教”的密切统一。我们还要建立适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业绩评定体系,确定正确的价值导向。
第二,明确“教学为中心,学科建设为支撑,队伍建设为重点”发展思路。
按照中央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必须贯彻“以教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牢牢把握教学质量这个生命线,重点加强课程建设,狠抓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我们要建立每门课程的“首席教师”制度,全权负责课程管理、改革、精品课申报等相关事宜;建立教师教学效果的全程跟踪评价制度,实行“教学效果一票否决制”,教学效果达不到优秀的年底不能评优、晋级工资,将教学效果与职称评定直接挂钩;强化教师教学研讨、教学观摩、听课制度,将之纳入教研室工作职责范畴,力争把思政课变成对外展示燕山大学教学科研实力的窗口,成为推展燕山大学形象的一个“品牌”。
应该承认,与专业课教师相比,思政课教师学科建设意识比较淡薄,科研实力整体偏弱。只有改变这种局面,才能真正开创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的新局面。我们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强化教师科研意识,营造科研氛围,为教师创造开展科研工作的条件。健全规范科研激励机制,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延续文法学院的相关政策,对优秀科研成果给与适当奖励;通过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带动形成崇尚科研、潜心科研的氛围,我们每年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2-3人;通过充实教师队伍,减轻教师过重的教学压力为教师创造开展科研活动的条件;通过为教师提供外出考察、参与学术会议的机会让教师开拓视野,感受学术氛围,捕捉学术问题。二是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构筑学科支撑平台,推动研究生科研水平的提高。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依托单位,学院要从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制定、录取环节的完善、教学计划的修订、科研项目的选题、毕业论文的完成等多方面完善研究生培养环节,使研究生学术研究水平有较大提高,提升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水平与社会影响力。同时,在学校的统筹下,积极与文法学院以及其他相关院系合作,在适当时候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申报工作。三是与相关部门协商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科研项目单列、课题申报单独评审问题,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参与科研的机会。
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师的问题。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育部统一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我们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把引进、培养高层次教学科研人才,组织培育教学科研梯队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建设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知识储备丰富、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作为当务之急。针对我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数量不足、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缺乏,学术断代现象严重等问题,应趁此次机构调整之机,积极挖掘现有资源,合理整合队伍;争取学校的特殊政策,近期将积极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加快推进现有青年教师的“博士化”工程;在全体教师中进行思想积极要求进步、行动上向党组织靠拢、爱岗敬业的教育,学习方永刚同志,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
第三,落实“创精品、树名牌”的责任目标。
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开展思政课达标评估、评比、精品展示已经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实施管理的重要手段,成为各高校展示自身实力与形象的重要窗口。教育部已经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估结果作为二级指标纳入到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体系中,实行优秀等级的“一票否决”,规定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达不到基本要求的,本科教学评估不能为优秀”。因此,通过推出精品扩大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河北省和全国的影响,通过创出名牌提升燕山大学的形象应该成为我们近期的责任目标。在健全组织、充实队伍、完善制度的基础上,要力争在3年时间内,实现教师教学质量优秀率达到95%以上;在现有“毛中概论”一门省级精品课的基础上,合理组织力量,再建设申报一到两门省级精品课,同时力争实现国家级精品课的突破;在现有两名校级教学名师的基础上,实现省级教学名师的突破;积极组织力量参加教育部“精彩一课”“优秀教学案例”、“优秀教案”评选,力争实现在这些项目评比中“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