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让理论远离灰色———专访社科部黄远寿副教授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这是德国伟大诗人歌德的名著《浮士德》中的一句话。在皖医就有这样一位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中,让看起来枯燥的理论在听众心中擦出火花,引起共鸣。他是诲人不倦、知行并重的长者,是知识渊博、热爱教育的老师。他就是社科部的黄远寿副教授,院报记者团部分同学有幸对黄老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采访。
  10月29日上午,社科部组织公开课教学,黄远寿副教授担任主讲。由于备课认真、准备充分、语言生动且富有激情,讲解内容为大学生十分关注的话题,所以整个授课过程十分精彩,富有感染力,课堂上不时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校党委委员、社科部主任王方根认为,黄老师授课体现了一位老教师的授课水平和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其他老师纷纷表示要向黄老师学习,将书本内容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督导组组长杨解人教授认为,通过此次公开课的观摩也使自己学到了很多,尤其在教学互动环节,黄远寿副教授让学生课间以递纸条的方式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在下堂课上作出解答,这一方法值得推广。
  一堂公开课,只是黄远寿老师众多精彩课堂的一个缩影。在公开课之外的更多课堂,黄老师同样倾注了满腔的热情,他常指导年青教师,备课不能只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思想政治课要因时因人施教。黄老师时刻谨记教学要 “以人为本”。他说,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了解当代大学生,要时刻明了我们的工作出发点是学生,是有感情,有认知能力、社会化的青年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了解广大学生的心态和心理需求,只要角度新颖,不落俗套,就会激起我们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跛足而不迷路,赶过健步如飞的人”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这句话形象的道出了学习中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常言道“授人以渔,学贵有方”,黄老师正是以他自己的教学工作向我们阐释了这一点。当我们采访到老师授课班级的学生时,他们这样说:“黄老师啊!他是我们的老师,更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我们篮球领队呢!他上课通俗易懂却不失理论深度,课堂气氛活跃。黄老师课下很注重与我们交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黄老师在采访中强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回避现实问题,要理解学生,取得同学们的信任,要让同学们了解,政治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身边。这么多年的思想教育工作过程中,学生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们的可塑性,只要我们深入了解学生,挖掘学生思想中的亮点,愿意与他们坦诚地交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一定能建立起一个和谐的教学关系,从而引导他们进入正确的思想轨道。”为帮助更多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黄老师经常为同学们开设讲座,与同学们一起探讨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职业观,为同学们分析在成长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并向大家介绍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处事原则。黄老师先进开放的教学理念,高超的教学艺术,深厚的人文素养总能让听众折服。
  教育家加里宁曾说:“教育是一种艰苦的事业,优秀的教育家们认为教育不仅是科学事业,而是艺术事业!”黄远寿老师正是因为把教育看成是艺术,所以从不停止对教学艺术的探索,学生的掌声是对他执着于教学工作最好的肯定和最高的赞扬。他朝着让理论不再灰色的目标,在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中倾注热情和心血,他的一切彰显了教育工作者背后的那份荣光。校报记者 蒋慧琴 李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