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追忆孙丙珠教授:大爱铸师魂 心系法治梦●记者 米莉




  著名宪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孙丙珠教授因病于2018年10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孙丙珠教授是我国著名宪法学者,中国政法大学宪法学科的主要创立者之一,为学校宪法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孙丙珠教授还深度参与了《选举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地方各级人大和人民政府组织法》《集会游行示威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二十多部法律的起草论证工作,用自己的学术品格推动国家法治的进步和发展。她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法治梦而不懈奋斗的一生。
  孙丙珠教授1930年出生,江苏无锡人。在无锡辅仁中学毕业之后,在1948年考入上海法学院。1949年,经上海地下党和上海学联推荐,孙丙珠进入了当时华北人民政府建立的,由谢觉哉任校长的“中国政法大学”三部学习。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组建成立,三部的人整体转到了人大法律系。当时是分配制的,孙丙珠本科没有毕业,就被分配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法学研究生。1952年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孙丙珠被分配到了刚刚组建的北京政法学院,当上了一名法学教师,并于1956年被评为新中国第一批法学讲师。1957年被打为“右派”,直到1978年才重新回到自己所喜爱的教育工作中。回忆起往事,孙丙珠教授感慨道:“这个机会是多么珍贵,我决心要搞好这一工作,为国家培养法律人才,为我国的富强、民主、文明做些贡献。”
  1979年,北京政法学院复办。复办后,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重新回到讲台上的老师们积极发挥专长,克服重重困难,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院的建设之中来。重建各个教研室,夜以继日地编写各学科教材,开设各学科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这一批优秀而敬业的老师以其渊博的学识、各具特色的授课方式和独特的个人魅力,赢得了79级以来同学们的广泛赞誉。其中,就有被同学们称为“四大才女”之一的孙丙珠教授。
  今天,很多法大师生对孙丙珠教授的知晓,大多是从“四大才女”这一称号开始。最初,这是在86年中国政法大学团刊《我们》上张守东的一篇文章《法大四大才女》提出的,文中将婚姻法的巫昌祯老师、法制史的薛梅卿老师、刑事诉讼法的严端老师、法理学和宪法学的孙丙珠老师称为“四大才女”。但实际上四位老师的种种故事早就流传在同学们之中,她们精深的法学专业修养、深入浅出的授课、亲切随和的性格赢得了同学们由衷的敬佩和喜爱———四位老师都曾被79级的同学评为“优秀老师”。
  七九级学生、国际法教授杜新丽这样回忆“四大才女”:“政法大学老一辈教师中有四大才女,即婚姻法的巫昌祯老师、法制史的薛梅卿老师、刑事诉讼法的严端老师、法理学和宪法学的孙丙珠老师。十分幸运,她们都是我们的任课老师。她们讲课声音中气十足,神采飞扬,无处不散发着学识渊博的女教授独有的魅力光芒。”
  时隔20年后的2006年9月,当时的法大研究生郭烁在听闻“四大才女”的说法之后,自发联系采访了四位知名女教授。郭烁在采访孙丙珠教授时,依然是被先生的独有魅力所折服。他在《孙丙珠:理想名高洁 宪法惠嘉心》一文中写到当时学校党委宣传部给“四大才女”再次聚齐拍照留念时的情景:“当我把之前还需要稍用拐杖的孙先生搀扶上讲台时,老人执意站立‘讲课’———‘我们当年都是站着讲课的,坐下怎么行。’我不敢违了先生的意,就只好像一个真正的学生一样,安静地坐在一张课桌后面,倾心地听。那个场景令人实在难忘。干净、合体的白色毛衫配上一条崭新的花围巾,先生的右手配合着讲授内容高高举起,声音中气十足,神采飞扬。坐在台下的我努力想象着二十年前讲台上,先生也一定和现在一样,散发着一位学识渊博的女教授独有的魅力光芒。”
  孙丙珠先生热爱教书育人,醉心三尺讲台。北京政法学院复办以后,孙丙珠重回讲台,研究方向开始从法制史转向了国家法(即宪法)。“二十多年没有好好弄专业了,当时真的是拼了命地干。”那时由于“文革”刚刚结束,资料很少,孙丙珠为了看到新的资料,吸收新的思想,阅读各种报刊、杂志,去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听课,与专家们交换意见———尽一切努力积累材料,为讲课做准备。
  好好讲课是孙先生始终最坚持的事。“要做好教师工作,首先是讲好课。这就需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理论基础,要解放思想,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实际情况,扩大知识面,掌握新知识、新材料、新观念。在这基础上深入研究思考,讲课要尽量把研究的成果、新的知识和观念传授给学生,要教会他们研究的方法。因此备课要非常认真,用功夫,即使讲了几十遍的课,也不能放松,因为社会和国家是在日新月异地变化发展的。”
  在授课过程中,先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无论在理论和思想上都要敢说真话,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向同学们介绍了西方宪法与民主、自由、法治的关系。内容充实,观点新颖,且表达的都是自己的认识。许多同学都是第一次听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宪政状况,受到很大的启发。孙丙珠先生的课也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
  而在与学生的关系上,孙丙珠教授始终坚持两条原则。一是对学生要严格要求,真诚相待。二是要平等相待。她支持学生的爱国热情,用爱心去帮助学生们,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见的困难,如:选择论文题目、查找资料困难,寻找工作,身体有病等,她都会尽力帮助。以宪法学为自己主攻方向的孙丙珠教授非常重视“尊重和平等”,并会将这种平等的观念充盈于她日常在和学生们的交往过程之中。她说“作为老师,自然有自己的优势,但学生年青、单纯、精力充沛,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在理论上他们会提出许多新的观点,值得我们思考和吸收,这就是教学相长吧。我喜欢和同学接近,自由谈谈,辩论问题,增进互相了解。在考试或论文答辩中,只要言之有理,即使与我观点不一致,我仍会给予高分的。”
  孙丙珠先生将和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作为一名教师十分愉快的事情。当时孙丙珠先生住在北太平庄,她的学生们经常跑到家里来找她,研究问题也好,探讨论文也好,聊聊家常也好,师生关系非常好。
  孙丙珠先生作为中国政法大学宪法学科的主要创立者之一,为学校宪法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从1983年起,中国政法大学宪法学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孙丙珠便担任了导师组组长。孙丙珠先生一生关心国家的法治建设。她先后参与了20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法律的讨论和制定,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她在多次立法活动之中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集会游行示威法》《选举法》等法律的诞生,其中都倾注过孙丙珠先生的心血。退休以后,孙丙珠先生依然热心于国家的法治事业,关心着学校的发展建设。2016年,孙丙珠先生参加法学院的元旦茶话会时,她说,中国梦离不开法治梦,希望法学院能继续弘扬传统精神,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时光潺潺而过,在2018年这个秋天,孙丙珠先生离去的消息让很多人都悲伤叹息,一位她曾经的学生默默的留下了一副挽联:三尺讲台,接古今中外,万千气象,忧国忧民入法眼;一生正道,历酸甜苦辣,坦荡胸怀,为师为长是精英。斯人已逝,风范永存。孙丙珠先生的德行风范与学术精神,是法大的宝贵财富,将在我们心中永存。
  孙丙珠先生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