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基础研究振兴计划暨“十二五”规划出台
学校基础研究工作会议召开


  本报讯 我校基础研究工作会议于2009年12月18日在科学园国际会议中心201报告厅召开。《哈工大基础研究振兴计划暨“十二五”规划》正式出台。会上,相关学院交流了在基础研究工作方面的宝贵经验,为提升学校基础研究的水平和创新能力献计献策。
  副校长韩杰才主持会议。黄文虎院士、秦裕琨院士、赵连城院士,校党委书记王树权、校长王树国、校纪委书记王玉辉、副校长任南琪出席了会议。
  校长助理郭斌作了题为 《哈工大基础研究振兴计划暨“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报告。他从我校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加强基础研究的战略意义、基础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及发展目标等多个角度全面汇报了我校基础研究振兴计划出台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加强基础研究是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要条件,是我校走向国际学术前沿和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动力源泉,也是我校培育优秀人才(团队)、项目、学科(基地)的重要手段。经过“211工程”、“985工程”的陆续实施,我校科研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总体科研实力、自主创新能力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教育部、财政部等提供的资金支持,为基础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必要的条件,也使我校基础研究迎来黄金发展期。但同时我校距离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还有相当的差距,特别是基础研究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而且具有一定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为了重点加强基础研究,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谋求深入发展和重大变革,在充分调研、座谈并借鉴相关高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科研实际,突出学校科研特色和优势,本着“面向前沿、超前部署、着眼未来、科学定位”的16字方针,学校制定了《基础研究振兴计划》。郭斌指出,我校基础研究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以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主要牵引,以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为主体的基础研究格局,在若干个学术研究领域的基础研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知名,取得若干标志性基础研究成果,发挥哈工大优势,提升哈工大基础研究的内涵,形成一条有特色的、可持续的基础研究发展道路。为了实现这个总体目标,我校重点实施了《重点基础研究培育计划》、《重大国际科技合作研究培育计划》、《基础研究杰出人才培育计划》、《理工医交叉学科基础研究培育计划》、《社会科学论著奖励与资助计划》、《科研创新基金资助计划》、《理学研究基金资助计划》、《学术交流活动资助办法》8项发展计划,同时面向基础研究重点开展“卓越管理建设”、“人才储备建设”、“创新源头建设”、“创新平台建设”4项建设任务。
  最后,郭斌强调,基础研究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基础,也是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创新性拔尖人才的最有效途径。基础研究水平直接反映了高校的科研实力和知识基础,已经成为高校争取竞争优势的一个战略制高点。在学校的发展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明确基础研究的重要性,瞄准世界一流大学基础研究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规律,突出哈工大的特色和优势,结合学科建设、科研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规划部署,探索出一条适合哈工大基础研究的发展道路,在政策、经费和管理机制上予以高度重视和倾斜,从而保证哈工大尽快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
  航天学院副院长赫晓东、理学院院长吴林志、市政学院副院长赵庆良、基础与交叉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郑世先分别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介绍了本单位在基础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十二五”基础研究详细规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于达仁教授介绍了其研究工作进展及科研体会,其深刻的见解使与会教师深受启发。
  王树国校长在总结讲话中说,基础研究的发展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发展和整体规划。这次会议既总结了成绩,也分析了不足,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哈工大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目前有一批年轻教师已经成长为学校基础研究的骨干力量,我们应该大力支持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特别要关注交叉领域的基础研究。希望广大教师加大与国际领域权威学者的交流,获取最前沿的学科信息,站在更高的层面上谋划基础研究;他希望大家准确把握学术前沿,准确把握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关注学校下一步发展的侧重点。学校要以人为本,重点支持在某些领域有发展前景的学科和从事这些学科研究的年轻人。王树国校长还重点强调了生命科学在21世纪的发展潜力和人文学科对哈工大发展的重要意义,强调理工科和人文学科要互相扶持,在未来实现更大的跨越式发展。 (本报记者 刘培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