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画面上,这个正在酣睡的圭亚那小宝宝十分可爱,但是就在他出生没几天的时候,曾经一度生命垂危。当地的几家医院都不肯接收治疗,幸亏旁边的这位中国医生伸出了援手。这位医生就是我校2006届儿科校友、江苏省第14期援圭亚那医疗队成员李静。
这位刚出生21天的新生儿,主诉是“发热、惊厥2天”,因为当地医院救治不了,这才转到了李静所在的医院。李静事后在医疗队的博客中叙述当时的情景:“同时患儿病情继续进展,再次出现惊厥,并且反应很差。”
可是,李静所在的医院也是医疗资源欠缺。看着患儿的妈妈绝望地抹着眼泪,住院医生在一旁手足无措,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这里和在国内不同,没有药物和检查手段,没有其他可以依靠的人。这里所有人的希望都在我身上!”她迅速作出决定:“将孩子留下”。
她再次自习询问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诊断考虑“新生儿败血症合并细菌性脑膜炎、新生儿肺炎”。没有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李静只能根据工作经验开药。对于新生儿败血症,抗生素及时足量的使用非常关键。考虑到患儿情况,她决定用特殊使用级抗生素“万古霉素”,同时下 达了补液扩容、降颅压、利尿减轻心肺负担等一系列医嘱。
但问题是,医院里根本没有万古霉素。李静找到了医务科科长Dr.Mcdonald,到其他医院去紧急调药。为了能及时观察病情,前三天,李静都待在病房里,她们把新生儿温箱从NICU搬到普通儿科病房,调出一名新生儿护士专门护理这个孩子,孩子不会吸吮,给孩子插了胃管定时打奶,没有心电监护仪就一小时测量并记录一次病人生命体征。在她的细心看护之下,患儿慢慢康复了,两周后,孩子没有了生命危险,可以出院回家了。
“谢谢你,中国医生!”孩子的妈妈眼含热泪,不断地感谢李静救了孩子的命。医务科科长Dr.Mcdonald则是微笑着看着李静,双手竖着大拇指:“Goodjob!”
“看着患儿母亲的笑脸,我很庆幸那天我留下了这个孩子。”李静说,作为儿内科医师,很多时候是寂寞的,不像手术科室,手术一结束就可以 很自豪地对患者家属说手术很成功!而在圭亚那经历的这一病例,让她真正产生了职业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