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为育人之事 遣有涯之生———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天杰




  人物简介:刘天杰,男,1967年出生,江苏海安人,中共党员,1989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哲学系,2003年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2008年评定为教授,现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哲学及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工作。已经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50余篇,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2项,主持省级科研课题项目9项。2004年,被宜春学院评为“优秀主讲教师”。2004年,被江西省教育厅评为“全省高校德育骨干教师”。2013年,被江西省教育厅评为“全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有一门课,是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有一群教师,将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给青年学子作为毕生事业。这门课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这群教师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近日,十九大掀起了国内外的一波波热潮,笔者也附庸风雅了一回,前去采访了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刘天杰老师,让他带领我们乘上扁舟,一起去见证他的人生长河。
  思政之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生活中的刘天杰老师是一个谦逊、随和的人,淡淡的微笑时不时地会出现在脸上,和他交谈总让人如沐春风,几句话之后就聊开了。这也许是因为身为一名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养成的习惯吧!访谈伊始,刘天杰老师就向笔者讲述了他从事思政教育多年的感概,既有最初的一些不顺心,也有之后“桃李满天下”的自豪。刚开始进入思政教师岗位的时候确实有点不称心,觉得挑战性挺大。很多初入教育行业的同仁都会发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事,面对工科学生较为缺乏理论学习兴趣的客观现实,和每个学生的特性和专长不一,某种具体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满足所有的孩子,这个时候需要的便是践行有教无类,致力于让思政课走出象牙塔。刘天杰老师通过多种方式,就思想、道德、信念等问题,从思政及心理学角度耐心为学生答疑解惑。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学校繁重的公共课授课任务,这些班级的学生来自不同院系,人数众多管理也存在压力。后来渐渐地发现了教学的乐趣,你会认识各种不同的学生,也会因为他们的一些闪光点和进步感到自豪和骄傲。
  育人首在关爱学生。面对渴求知识的学生,他始终把关爱之心融汇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刘天杰老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学生的爱,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更渗透于学生的生活。他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变化,细心观察学生的言行。凡是学生思想上有了苦恼或是困惑,他们会情不自禁地跑去找他谈心,经常和学生们交流,分享学生的喜怒哀乐,帮助他们化解成长中的烦恼。涓涓细流汇聚成河,他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爱戴,毕业多年的学生仍把他当成知心师长和朋友。刘天杰老师欣慰地表示,现如今,思政老师也算是真正的桃李满天下,因为我们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毕业后也进入不同的领域工作,有些学生毕业多年后偶尔想起我在课堂上说的一两句话,觉得受到了启发还会联系我,跟我交流人生,这就是我现在如此热爱这门课程的原因和动力。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如今的大学思政课,多数是公共课,大班教学。很多学生都不以为然。思政课上玩手机、睡觉旷课、迟到早退等现象屡见不鲜。俗话说,靠点名留下学生的老师不是好老师,而思政课便最能彰显教学魅力。“要吸引学生的课堂兴趣,关键是教学能力。”刘天杰老师信心十足地告诉笔者。他认为课堂上要让学生畅所欲言,需要建立一个宽松、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同学们才愿意说、敢于说。为此,刘天杰老师在备课时就下了许多功夫,把教材内容引为主线,以时事热点进行辅助分析。其次,在课堂上把所有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分到选题,由各组派出代表上台发言,展开自由讨论,小组成员拍视频。在课堂的时间安排上,刘天杰老师会留出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讨论,然后结合视频中的表现进行自评和他评来发现问题。
  “同学们对思政老师有误解,”刘天杰老师道出了这几年遇到的烦恼,“他们总觉得思政老师是国家和政策的宣传者,而有的同学认为国家政策与大学生干系不大,上课时毫无生气,满不在乎。其实,思政老师本来就是要围绕党的意识形态,把党的相关观点通过某种渠道让同学们认识到。”尼克松在《不战而胜》中写道:“当中国人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我们(美国)就不战而胜了。”刘天杰十分重视这句话,他认为中美主要的竞争就是在年轻的一代上,所以党和国家从战略层面上开展思政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毕竟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有时代性,国家的未来都在年轻一代身上。“在我心目中对思政课的形容就是无聊、乏味、形式主义。”—————这可能是不少90后、00后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偏见。在他看来改变这些错误想法实际上是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思政老师要有一个非常完善的知识结构”这是刘天杰老师谈到的第二个烦恼,“学生都把老师当成一个通才,所以我们就要不断学习,让同学们对我们这支教师队伍充满信心。”所以他需要不断看书来补充新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尽量做到与时俱进。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刘天杰老师和学院同事们一起,不断延伸探索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实现“课堂的有效关联与互动”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学生的智能手机成为思政理论教育的有效载体,进一步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吸引力和亲和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学术研究领域取得的任何一点进步都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积累与坚持。当然重心还要放在科学研究方面,大学老师不同于其它阶段的老师,如若对科研不了解不深入,课堂上该如何做到以理服人?在科研上“好皮囊和腹内精华”都要拥有。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更是需要守护的精神家园,作为一个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与教学的青年学者,刘天杰老师表示,希望自己今后在这条道路上能不断突破旧有局限,走得更远。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十几个新提法在闭幕时也应运而生。刘天杰老师最喜欢的一个亮点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这一条。大会认为,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是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长远战略的重要依据。党章据此作出相应修改,为我们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更好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提供了重要指引。
  访谈结束,刘天杰老师就采访的学生记者提出了他的建议:“大学生这三个字不仅仅是一个称谓,也是一种责任。对你们来说现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无论是大一还是大二,都需要有计划,按部就班不断给自己充电,腹有诗书气自华。多年以后你们就会发现大学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最重要也是最持久的。”一句简单的提醒竟如此深邃,波动人心。
  笔者后记:他们信仰坚定,坚持传道者先得道,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学力行;他们的课堂充满魅力,始终关注学生所思所惑,为学生成长指引道路;他们的学术充满活力,从中国新时代的生动实践中汲取智慧与营养;他们热爱生活,多才多艺、活力时尚、格调高雅,用个人魅力和热情向大学生诠释美的内涵。他的课堂蕴涵美,他的学术传播美,他的为人展示美,他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校园鲜艳绽放,深受学生喜爱。“能‘一鸣惊人’的人,必定在他‘不鸣则己’的时候,不断养精蓄锐;能‘动如脱兔’的人,必定在他‘静如处子’的时候,细细观察;能‘一夕成名’的人,必定在那一夕之前,有着千百个夜晚,暗暗地演练”……万里蹀躞,只为以此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