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投身阳光体育享受运动快乐


  “第九套广播体操,现在开始!原地踏步走……”近日,无论在哪个校区的操场上,体育课上总能传来第九套广播体操的音乐,“为了让更多学生动起来,提高学生参与度,我们组织了一次广播体操大赛,学生们都在加紧训练!”一位体育老师告诉记者。
  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健康问题高度重视,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要求各地各校要“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的校园活动时间。”9月21日,山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将于2018年11月1日起施行。这是新时代全国第一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省级地方性法规。我校的体育工作开展得如何?学生的体质情况怎样?记者就相关情况作了采访调查。
  走下网络 走出宿舍 走向操场我校对体育工作十分重视,为促进学生锻炼身体、塑造良好体格,学校每年都举办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让更多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
  据了解,2018年我校计划开展18项竞赛项目,除球类竞赛外,还包括交谊舞、攀岩、健美操、排舞、健身健美等项目,保证一个月至少有一项全校性体育竞赛。以学校班级篮球赛为例,首先需在学院内组织班级间的选拔比赛,获冠军的班级代表本学院出战。经过各学院冠军班级间的比赛,角逐出总冠军。从选拔到比赛结束,需进行近200场比赛。参与球赛的宋同学告诉记者:“为争取好成绩,每天都会利用课余时间和成员们一起训练。临近比赛时,还会花大部分时间来研究战术、训练技巧。”
  除了体育比赛,各运动协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我校有校级运动类社团5个,乒羽协会、散打协会、太极拳协会、梅花桩武术协会、跆拳道协会。截止2017年,各运动协会的人数共有447人。这些运动协会吸纳对某一项运动感兴趣的同学加入,利用课余时间训练,受众面广,参与人数多,能带动同学们有规律、积极地运动。梅花桩武术协会盛伟同学告诉记者:“初入农大时,自己对梅花拳并不了解,但被训练场上学长学姐们的拳法深深吸引,便加入了梅花桩武术协会。大一下学期便开始了一天两次的训练,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经过一年努力,学了基本的架子、舞剑、成拳和一些擒拿。每天晚上的训练既愉快也辛苦,当真有气沉丹田站当中,留神细看来人形的感觉。经过这一年锻炼,沉着冷静与坚持是我最大的收获。体育锻炼不仅是增强体质,也在培养人的毅力与综合素质。”
  动起来才能强起来据记者了解,尽管学校和学生社团积极组织,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运动不够重视,达不到每天锻炼1小时的要求,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专门的运动时间。从整体上看,我校学生的运动和体质状况并不乐观。
  “我从小就不喜欢运动,最不喜欢上的课就是体育课。”盛同学告诉记者。
  “我觉得学习和社团工作已经很忙了,体育锻炼会占用不少时间啊!”
  一位忙于考研的同学说:“因为复习紧张,平时基本没有时间运动,只是在周末去操场上走走。”
  记者注意到,像这样因各种理由不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还大有人在。
  学生体质测试结果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问题。2017年我校参与体育测试人数为28680人,免测(因身体等原因不能参加测试)人数为2098人,及格率为74%,良好率为18.12%,优秀率仅为1.15%,不及格率6.74%。
  据了解,目前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然较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整体处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的及格水平,优秀率仅为6.4%。《“健康山东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2030年全省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秀率要分别达到10%和25%的目标,依我校学生目前1.1%的优秀率,要实现这个目标,任务是相当艰巨的。
  在具体项目上也有很多问题:如很多男同学力量不够,引体向上达不到体测10个的合格线,不少同学仅能做一两个;女同学的耐力偏弱,部分女生800米甚至不能在5分钟内完成。“每次跑完800米感觉自己都快要晕倒了。”郑同学说。“以前上中学时跑800米成绩在3分40秒左右,大学后大约4分以后了,感觉上了大学身体素质反而不如从前了。”
  “从体测成绩就可以看出来,强化学生体质、锻炼学生体魄的任务迫在眉睫。”谈到学生体质,体育学院张勍老师说。
  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让本应生龙活虎的大学生失去了应有的青春活力,取而代之的是身体素质下降、抗拒运动。这种状况令人担忧。
  让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理念在刚刚结束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为学校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学校上好体育课、积极举办各类运动竞赛,目的就是希望学生们能够重视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体育学院的陈令伟老师对记者说:“青年人就应当朝气蓬勃、生龙活虎,每个学生都应该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要感受到运动的快乐,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的运动意识,让锻炼成为一种必需和习惯。有了良好的习惯,锻炼才会成为一种常态。”
  然而,良好习惯的培养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既需要提高认识,也需要自我加压,强迫自己每天抽出一定时间完成规定的运动量。只要长期坚持,就一定让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理念。16级的李同学说:“过去自己不怎么运动,虽然也知道运动的重要性,但不会主动去锻炼。有一段时间断断续续生病,医生说我体质太差,需要多锻炼。我就加入了一个运动打卡群,每天都需要打卡,如果没有完成,则需要在群里发红包。坚持锻炼了一个月后,感觉自己每天精气神都足。也希望咱们学校能向一些高校学习,采取类似运动打卡的措施,督促大家锻炼。”
  放下手机,你会重温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艺术;走出宿舍,你会寻觅到“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之景;走向操场,你会拥抱更加美好的大学生活。愿更多的同学参与体育活动,炼就健康体魄,享受运动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