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月的杭州,暖风拂面。杨琳上完夜班,乘单位交通车从浙江省人民医院望江山院区回主城区,望着窗外一片郁郁葱葱,若有所思。“护士节,你们科有什么活动?”呵,又到5.12,对于一名护士又是汶川大地震亲历者,杨琳心情有点复杂。
时光荏苒,少年已长大
“巨大的轰隆声中,学校几乎在瞬间成为一堆废墟。”那可怕的瞬间依然历历在目,刻骨铭心,杨琳说,地震刚发生那会,时常在睡梦中惊醒,很长一段时间,害怕听到“地震”“汶川”等敏感字眼。时间的流逝,生活的历练,杨琳现在已能坦然面对。
那年,她14岁,是四川都江堰聚源中学初二学生,地震发生时,她正在教室上语文课。教学楼坍塌后,杨琳与两位同学被埋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一男一女两位同学压在她身上。
余震频频,乱石飞溅“得尽快自救!”被突如其来的灾难完全被吓愣的3个少年,在惊恐中慢慢清醒,得想方设法出去,多呆哪怕几分钟都可能被死神光顾。相互鼓励后,杨琳成功将压在身上的两名同学推到安全地带,自己却被余震中滚落的石头砸中,动弹不得。消防官
兵发现后,将她紧急送往医院救治,医生检查发现其骨盆、下巴、颅骨、双脚多处被挤压砸中。
“事后知道,班主任老师及两名同学去世,近半同学受了各种伤。”杨琳神色黯然,“教学楼共四层,我们班在3楼,上面一层当时没有学生,在一二层上课的同学就死伤严重。”回校复课后,同学相约去祭奠班主任,望着老师的遗象,大家都哭得稀里哗啦。“老师教英语,对我很好,那年只有30多岁。”
当年6月,杨琳被评选为“抗震救灾英雄少年”。杨琳因在杭州康复治疗 未去北京参加表彰活动。
2016年5月中旬,“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受邀,从四面八方汇聚在一起,看家乡变化。杨琳作为其中一员,走进北川老县城等地,在地震遗址遇难者公墓纪念碑前进行了献花祭奠,深切悼念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参观“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回顾那段历史,作为亲历者的小伙伴们感慨万千:那场惨烈的地震曾带来的噩梦早已成为过去。
少年已长大。
帮助她实现医务工作者梦想
“当一名医务工作者,是在被救治及以后与医生护士联络、思念过程中慢慢形成,逐渐清晰。”杨琳说。
汶川地震造成重大伤亡,其中有1000多名伤员转送到浙江来治疗。当年5月31日,杨琳作为第一批来浙伤员,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浙江省人民医院,为期一个多月的治疗康复。
“回去后, 时常想起曾经朝夕相处、为她
治病的医生护士们,打电话发短讯表达思念之情。”杨琳回忆说,原“爱心病房”的医务人员也是这样,不断地给予安慰与支持。每一个孩子都有梦想,杨琳成为“英雄少年”那会,就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想当记者。渐渐地,耳渲目染,杨琳决心当一名医务工作者,成为这个给人温暖群体的一员。
“高考时,我上了四川泸州医学院护理大专,实现了当医务工作者的愿望。”杨琳说,2014年5月,杨琳作为特例,来到浙江省人民医院实习。“进入实习期,我就想到浙江省人民医院来,医院爽快地接纳了我。我知道,像大医院一般不接收个别、尤其是省外的护士实习,这就是一种情份。”
杨琳刚来到医院实习时碰到诸多难题。一开始她租住在城北郊区。早出晚归,等车换车,来回路上就得近3小时,经常是5点多起床赶车,一天下来疲惫不堪;还有诸如辣妹子遭遇“清汤寡味”、语言不是很畅通,好在在众多老师帮助、自己努力下悄悄在改变。
浙江省人民医院黄东胜院长表示,杨琳作为地震伤员转送到浙江来治疗时,与院里医务人员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并要实现当医务工作者的梦想。尽管,由于东西部教学、生活差异等种种因素,杨琳在实习期算不上最优秀,还显得稚嫩,但她在地震中舍己救人,读大学时多次拿奖学金,实习期间工作认真、努力,综合素质还是比较好。
当年12月,黄东胜院长签发录用通知书,杨琳再次成了“特殊”,比“小伙伴”们提前被医院录用。
幸福地融入温暖的城市
“5月12号,对我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作为一名护士,是护士节 该兴奋、欢庆;作为汶川大地震的亲历者,还会想起那可怕的瞬间。好在医院领导、护理部及同事好友的关心,阴影
在慢慢淡去。”杨琳微笑着说。
“我性格属于很内向那种,就是地震前,也是与家人一天也说不了几句话。现在开朗起来,同事们也说我比刚来时话多了,爱笑了。”杨琳坦然说着来杭州后的变与不变,还有一个改变的是口味.作为川妹子,从小到大几乎无辣不欢,如今却慢慢地很少吃辣了“被同化了,杭帮菜蛮好吃的!”
“慢条斯理”则基本没改变。一切都慢吞吞的,像吃饭太细嚼慢咽,同事戏称,晚杨琳20分钟去吃饭,自己吃完了,她还在吃。但在工作中,这习惯与同事们风风火火,步履匆匆,显然不合拍,“我也想尽快适应杭州节奏,至少在工作上。”
“周围的老师同事及朋友都对我很好,我觉得特别温暖。”在杭州,杨琳已不少好朋友。当年朝晖中学念初二的两位同龄女孩(在杭州疗伤时,每天来陪伴),有时会像亲戚朋友似的见个面,吃个饭;更多的自然是差不多年龄的医生护士,工作之余嬉笑打闹,充分享受着青春年华。
浙江省人民医院望江山院区十一病区护士长葛秋华笑着说,近俩年,杨琳进步还是比较大,努力想把工作做好。努力工作、安居乐业,这位曾经的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已长大成人。葛秋华还透露,她的那位就在我们康复科,是名技师。
追问之后,杨琳只好从实招来:姓邓,长她3岁,是个帅小伙,老家在江西。“怎样对上眼的?”原来,杨琳与小邓虽同在一个康复科,上班则分在两个院区,平时接触并不多。去年医院运动会,两院区的康复科组成一个参赛队。小邓在比赛,杨琳倾尽全力喊加油,免不了四目相对,说几句话。就这样,你有情来我有意,一来二去,好事就成了(领证了)。
杨琳说着这些大笑起来,一脸幸福。
(宋黎胜)陈书达 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生导师。浙江省神经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脑瘤专业副主任委员,《浙江医学》 编委,《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编委,日本神经外科协会会员,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NFS)会员。1982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医学系。曾在日本静岗县立综合病院神经外科进修 9 个月。1996年~2001年在日本广岛大学医学部脑神经外科留学5年并获博士学位。擅长颅脑外伤的手术治疗,顽固性癫痫的手术治疗,垂体瘤经鼻一经蝶窦显微手术,颅内肿瘤的锁孔(Keyhole)手术,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显微手术,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微血管减压手术,以及其他脑和脊髓病变的显微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