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新工科背景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在新工科背景下,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指导,机电工程学院的各项工作紧紧围绕我校“地方性、应用型、重特色”的办学定位,以培养“实基础、强实践、求创新、宽视野、高素养、重责任”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密切关注我国行业、企业以及工业技术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在教学、科研、人才引进与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动态调整和优化,做到与时俱进、持续发展。
  以学生为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机电工程学院一直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工作中心,各项工作都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为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鼓励教师外出培训、参会、竞赛等并实行零成本制度。通过努力,《“新工科”背景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2017年高等教育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近三年机电工程学院教师承担省级以上教改项目 48项;校企合作出版教材 11部;发表教研论文 45篇;编写教材23部;5人获得“德州学院实践创新名师”,16人获得德州学院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优秀指导教师;各类教学比赛获奖18项。教师能力的提高直接带动了学生科创、考研、就业成绩,近三年,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5项,省级以上各类科技创新奖励305项,发表论文 171篇,取得实用新型专利授予权 66项,2016、2017、2018年学生考研录取率分别为16.3%、18.6%、24.4%,正式就业率全校排名第一。通过建设,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山东省“卓工计划”项目,“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群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培育);德州学院-皇明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组建科研团队,提高科研水平科研的发展状况反映着学科建设的基础条件的建设状况和学术梯队的科研能力状况,影响着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国内外优秀的科技成果均出自优秀的团队。我院现有新能源技术利用和智能石油装备两个科研团队,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山东省自然基金项目 6项,市厅级项目 6项,承担横向课题 4项(到账经费 64万);各级科研获奖 20项;专利授权 25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发表科研论文92篇。搭建平台,招才引智人才引进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人才优势集中体现了一所高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对高校的长远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院共有博士16人,其中2016年引进1人、2017年引进1人、2018年已引进2人。2016年12月,联合47家企业,成立机电工程学院理事会,校企共建35个实习实训基地,获捐赠价值550万元仪器设备。2017年11月,引进“天衢英才”2名,并组建以两位专家为负责人的科研团队。目前,联合申报省工程技术中心项目2项(发改委项目);联合申报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 2项(省科技厅项目);申报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 6项;申报成功山东省泰山科技论坛(2次);申报教育部蓝火计划;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高德利院士团队签署院士工作站合作协议。存在的问题及工作措施机电工程学院四个专业均在教育部首批612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 19个项目群中,与“新工科”对专业建设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人才培养方案与新工科要求有一定差距;师资数量短缺,与硕士点申报及学分制实施不匹配;专业、学科建设带头人数量不足、能力不强;高层次平台无突破、标志性成果少;部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急需提高;教师与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和社会需求有差距,服务地方能力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在新工科背景下,在学科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引导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紧紧围绕“新工科”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工作措施如下:加强对“新工科专业和工科新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多措并举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积极申报省级院士工作站、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力创建省级优势特色专业群、省级及以上在线课程;充分利用泰山科技论坛、理事会平台,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学生的培养质量,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机电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