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通讯员 刘念)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赋予了石景山区 “国家级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 新定位, 集体经济作为石景山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 正纷纷向高附加值的“高精尖” 产业转型。借此东风, 位于古城西街的古城创业大厦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定位和机遇。近日,景山硬创、 青牛公司和红云融通等公司签约入驻古城创业大厦, 标志着古城创业大厦正式启用, 将成为智能制造产业园和高新技术企业总部。
资源转型:集体土地建起高端楼宇
古城西街旁, 一座由3栋白色建筑组成的高端商务楼宇已经揭开围挡, 吸引了路过市民的关注。可谁曾想到, 几年前这里还是商铺聚集、 环境脏乱的场所。
2013 年石景山区率先疏解腾退了这处集体土地上的低端业态,启动建设古城创业大厦, 为优化提升产业结构腾出空间, 筹划布局符合首都定位的优质项目。
古城创业大厦临近长安街西延线, 周边为京西商务中心、 冬奥组委驻地及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 交通便捷、 位置优越。大厦定位为绿色生态、 高效智能的商务办公楼, 总建筑面积7.75万平方米,由A、 B、 C座三栋建筑组成, 配备有内庭院和室外广场。据了解, 除了古城创业大厦外, 石景山区集体经济系统共拥有土地资源近千公顷,是支撑石景山区转型发展的重要潜力和空间所在。
产业转型:集体经济转向 “高精尖”
事实上, 转型并不容易, 尤其是集体经济转向 “高精尖” 。此前, 这片土地的集体经济运作方式一直以租赁为主。进入 “十三五” , 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 疏解非首都功能、 构建 “高精尖” 经济结构, 以前粗放式发展模式已不适应如今的发展要求。在转型升级中, 如何吸引投资、 如何导入项目、 未来方向怎样定位等, 都是集体经济组织必须要面对的。
针对这些问题, 石景山区提前谋划, 结合集体经济组织资源禀赋, 全面梳理载体建设情况, 将集体经济组织的产业分为景区带动与高端提升型、 商业开发与转型示范型、 集团总部与高端企业型、 创新创业与区域联动型、 休闲娱乐与创意驱动型5大类型, 明确产业定位, 开展联合招商, 加快产业集聚。围绕古城创业大厦突出的区位优势, 石景山区有针对性的导入高新技术产业, 力争将其打造成 “高精尖” 产业的新地标。
古城创业大厦A座、 C座由北京景山硬创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运营, 将依托中关村智造大街模式,为企业加速发展提供资本, 政策和空间等多方位支持, 与石景山区共同打造 “智能智造硬科技产业园区” 。
古城创业大厦B座作为高新技术企业总部, 成功引入国内电信增值业务平台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外资高新技术企业青牛 (北京) 技术有限公司和国内领先的视频云服务提供商北京红云融通技术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
服务转变: “被动” 为 “主动”
高精尖企业投资落户受到诸多因素影响, 也是各地改革创新的焦点。然而, 拼到最后, 拼的就是服务!石景山也是如此。对于落户的高精尖企业, 石景山针对其投资、 新设业务、 新建项目等经营和投资环节, 建立健全跨部门联合解决协商机制。
石景山区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北京市 “9+N” 政策, 率先设立企业开办大厅, 率先完成 “证照分离” 试点, 率先落实区处领导联系企业 “一对一” 精准服务, 搭建首个税银企金融服务平台。企业开办时间由24天缩至5天; 市民购房资格审核时限缩短为1天; 社会投资建设项目办理时限压缩至45个工作日以内……
优越的营商环境, 既是竞争力也是吸引力。1~8月, 全区新注册企业2383户, 累计注册资本超276亿元, 同比增长49.3%; 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企业42家, 累计注册资本金超154亿元, 同比增长100.32%,招商引资呈现爆发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