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六十余载风雨兼程镌铭文化书写华章


  《东北农业大学报》编辑部
《东北农业大学报》自复刊以来,已历60余载。时逢本报复刊第900期,作为校报人,我们备感欣慰与自豪。在此,我们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本报的广大读者、作者致以衷心的感谢!一 历史沿革《东北农业大学报》原名《东北农学院报》(校刊),创刊于1956年9月1日,主要创始人为党委副书记邹宝骧、院办副主任高方。创刊后的《东北农学院报》定期出版,每期印刷500—600份。“反右”期间,改办《战斗之声》报;1959年8月,第一次停刊;1967年1月,“文革”开始后,造反派创办了《造反有理》报;1967年5月,东北农学院革委会成立后,仍以《造反有理》报名义出刊;1968年12月,改刊为《五·七战报》。不久,再次停刊;1975年11月,东农迁往阿城,恢复出版《东北农学院报》;1982年6月,因学生数量过少,稿源不足,再次停刊;1984年4月26日,中共东北农学院党委作出恢复出版《东北农学院》报的决定。确定《东北农学院》报为党委机关报;1986年6月,正式复刊;1989年院报编辑部变更隶属单位,成为学院直属科级单位。出版周期为15天、20天、或30天,发行500—1500份;1994年3月21日,因东北农学院更名为东北农业大学,报名亦改为《东北农业大学报》,每月刊,每期发行1500份;1995年4月5日,自校报的第547期开始,校报告别了铅字排版,改为激光照排、胶版印刷,版面为之一新;1999年5月,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新出报刊【1999】1028号文件,《东北农业大学报》编入高校校报系列,刊号为:CN23—0813/(G);1999年12月,《东北农业大学报》开始出版电子版(试刊号);2001年9月开始,《东北农业大学报》改为半月刊,仍为8开4版,2010年,《东北农业大学报》通过中国高校校报展示平台,实现全报上网。
  在复刊900期的60余年里,东北农业大学报身经学校颠沛流离,亲历马家花园重建振兴,校报人始终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东农精神,笔耕不辍,记录着东农发展的历史,更以前瞻的思维和视角把握着农大发展的脉搏,积极服务于学校发展和改革要务。可以说,60余年的校报历史,也映射了东北农业大学的发展史。
  创刊以来,东北农业大学报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相连,与广大教职员工同心同德,共话东北农大改革、发展大计,与广大师生风雨同舟,用笔、用心忠诚记录着东农人艰苦创业、锐意改革的壮丽诗篇。作为学校党委、行政机关报,东北农业大学报始终坚持“思想新闻,办报育人”的办报宗旨,努力打造学校党委信任、读者信赖的校园主流媒体。二 工作业绩经过60多年的发展建设,目前,东北农业大学校报编辑部建立了采、编、排一体的网络编辑平台,现有专职编辑2名,定期出版8开4版单面彩色报纸,不定期出版8版报纸。编辑部成立多年来,东北农业大学报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方针,把“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作为办报思想,及时准确地传达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报道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后勤、改革等方面的成绩,积极对大学生进行“四有”教育,为学校发展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东北农业大学报》始终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宣传,在内容上,通过图片、文字、栏目开辟、主题策划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校多年来的办学业绩和发展轨迹,反映了全体师生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内涵,也突出反映了我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学校举办的重要会议、各种文体活动、全校性的接待和接访活动,教学活动以及先进个人与典型事迹等等。所有这些大大小小的活动,校报都做了真实、及时、有效的报道,对扩大学校声誉和树立东农形象尽了一份力量。校报以课堂改革、教育创新、学校活动为中心,传递教育教学改革信息,反映各方面工作的成就,展现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反映师生员工的心声。坚持充实内涵、重点发展的思路。坚持服务师生为主,提升校报宣传与引导功能;坚持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依靠师生力量增强办报活力;坚持立一流的目标,办一流校报,展学校风采。目前,校报每个版块都具有着特定的内容与功能。第一、二版块主要报道学校重要大事要闻,展示学校精神风貌,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教育教学科研成果等。第三版块主要刊发典型人物和事件的新闻通讯报道、有关学校发展建设的评论性文章获专题性策划活动,第四版块为文艺副刊,刊登师生优秀文艺作品,为活跃校园文化、展示师生风采提供了空间和平台。
  与此同时,校报编辑部还积极协调校内外媒体开展对外宣传工作,与社会新闻媒体进行广泛联系。多年来,东北农业大学在时事、政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多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日报》、《生活报》、《新晚报》、《黑龙江科技报》、黑龙江电视台等多家省内媒体报道,通过与这些媒体的广泛联系及一系列的对外宣传工作,及时有效地扩大了东北农业大学的知名度,为学校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在学术交流方面,东北农业大学校报编辑部积极参与省内外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多次承办省高校校报研究会常务理事会等重要会议;在人才培养方面,编辑部积极鼓励年轻编辑参加全国各种新闻知识培训班以及学术会议,购进专业书籍助其提高办报业务水平。目前,编辑部人员及学生记者多次获得中国高校校报协会、省高校校报协会好新闻奖励。近年来,校报曾获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好新闻奖励近40篇,省高校校报协会好新闻奖励近百篇,东北农业大学报编辑部分别于2002年、2006年和2010年、2016年被省委高校工委评为“黑龙江省高校先进校报编辑部”,2016年,在黑龙江省高校校报评估中,东北农业大学报取得了优秀的好成绩,时任主编贺莉莉曾被授予“先进校报工作者”称号。我校校报的办报水平得到了省高校报协和省内兄弟院校的好评和赞许。三 队伍建设学校的中心任务是“育人”,校报的任务和作用之一也是“育人”。在努力做好日常新闻出版工作的同时,东北农业大学校报编辑部也积极开展“育人”工作。多年来,校报编辑部带出了一支高素质的学生记者队伍。1984年以来,校报编辑部成立了学生通讯社始终对其进行组织、管理与培训。这些学生记者承担着报道策划、新闻采写、日常编务、校报电子版更新维护、外联与校报发行等任务。校报编辑部十分重视学生新闻写作能力的培养,每年都组织开展新闻知识培训,并邀请报界知名人士来校讲学,为学生记者提高新闻写作能力提供学习机会。多年来,校报培养了大批具有较强文字水平的学生记者和专门人才。东北农业大学报每年从学生通讯社中评选出若干优秀学生记者及学生记者好新闻作品,并给予表彰奖励,推荐优秀学生作品参加全国、省高校校报会好新闻评选,目前已有数名学生荣获国家、省级奖励。
  对于大学生记者这一特殊身份而言,0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记者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0培养敏锐捕捉和鉴别新闻的能力。从什么样的角度报道新闻,0报道到什么层次,0既是新闻的艺术性也是新闻从业者的价值观、职业能力素养的综合体现,0因此,新闻价值观和职业能力的教育观念贯穿于校报记者招聘、任用、考核的整个工作过程,校报编辑经常和学生记者探讨思想问题;开展新闻价值观和职业素养方面的讲座,0力求从正面引导学生记者的进步。
  在招收新大学生记者时,让优秀的老记者和新记者结成搭档。在刚入记者团的一学期内,0新记者所有的采访任务都跟随老记者进行,老记者毫无保留地言传身教,0使新记者在新闻采写的实战中加快成熟的步伐。定期组织高质量、高水平的新闻理论知识讲座,0是提升大学生记者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0本报邀请业内人士给大学生记者团开设“新闻基础理论”、“新闻理论实践”、“新闻实务与写作”、“通讯写作技巧”等主题讲座。校报编辑人员经常结合大学生记者的投稿,0从不同角度帮助大学生记者领会新闻的要义、掌握新闻稿件的写法。
  进入新时代,《东北农业大学报》焕发出崭新的生机与活力。由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校报编辑部认识到并为校报的重新定位提出了警示。发挥校报的育人功能,0主要应做好三类策划:一是发展思路策划。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0利用策划意识,0使校报走出一条健康、有序、理性、稳健的发展之路,0做到“运筹帷幄之中,0决胜千里之外”。二是版式设计策划。版式设计是校报编辑策划中最富创新性和挑战性的工作,0内容枯燥、缺乏文采、形式单一、版面呆板的校报谈不上育人的作用,0要充分利用自然和谐、新颖独特、简洁明快、美观大方、富于活力的版式来吸引师生。三是选题策划。选题是校报的生命力所在,0策划的选题必须在充分考虑贴近实际、贴近校园、贴近生活,0满足师生需求的基础上,0与学校党委的中心工作、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文化氛围相吻合。
  农苑似锦尽芳华,巨笔如椽写春秋。复刊900期是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服务大局、贴近师生、深入基层、严谨求实,践行学校党委“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团队精神、采用紧逼战术”治校新理念,为“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