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来自高考大省河南。记得,2014年9月刚入校时我特别不适应,因为之前备战高考“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突然间没了考试的压力,没了老师和父母的管束,心里特别茫然。面对新奇的城市、美丽的校园、各种社团招新,还有丰富的文化活动,我不知道该选择什么。直到新生军训结束后一次新老生交流会上,一个保研到天大的学长对我们说:如果你还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那就学习吧,这个选择一定不会错。我当时半信半疑,如果只学习,大学和高中又有什么区别,可只看他的成绩,我还是有些心动。于是我就选择了专心学习,争取也能在毕业时继续深造。
大学和高中的课堂不一样,老师每节课给的知识量都很大,笔记都记不过来,所以每堂课只能听个大概。我当时是班里的学习委员,所以特别怕自己成绩差。为了能跟上进度,我每天都利用课余去自习室或图书馆把老师讲的内容重新过电影,一边写作业,一边整理每个章节的重点。就这样大概一个月后,我们遇到大学第一次考试———高等数学期中考试。记得当时100分试卷+20分附加题,题特别难,考完之后大家都很崩溃。因为题难,很多人成绩都不理想,所以当老师说我考了101分、全校第一时,我心里特别高兴,心中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瞬间提升。
我们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偏物理方向,涉及光学、电子学等,要想学好,就必须学好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这些枯燥难学的基础科目。
老师经常跟我们说,每年咱学校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中都有学生取得不错的成绩,,并以此鼓励我们积极参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般是每年春季报名、10月底比赛。因为有了那次全校第一和第一学期的专业第一,我参加竞赛的信心很足。记得是8月底一开学我就全力备战。但因为白天基本都有课,我只能用晚上和周末复习,并利用国庆节参加了7天高强度竞赛集训班。但最后只拿到了全国三等奖,远没达到内心的期望。
短暂的失落后,我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首先,全国竞赛和普通考试不同,考察的知识点多而且综合性强,稍有疏忽就会把相似的题搞混,所以临时突击很难奏效,1个多月的准备远远不够;其次,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要想在全国同台竞技中胜出,除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我们没有任何优势。在那次竞赛失利后,我收起了心中之前那点儿小骄傲,用更加谦虚的态度对待每一门课的学习,一方面注重平时的知识积累和方法的灵活运用;一方面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开阔视野,并注重知识体系重构。
事实证明,所有的付出都不会白费。我大学GPA3.90,七个学期成绩专业第一,平均学分绩92.7。曾获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二等奖、天津市大学生物理竞赛二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参与完成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一项;于2017年8月作为校学生代表参加了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举行的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与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知名院校学生同台交流;并于2016年5月光荣成为年级第一批中共党员。凭着扎实的知识功底、优异的成绩和丰富的竞赛经历,我于2017年9月获得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
我大学记忆最深的是2016年9月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我在全校五一选拔赛中胜出后,接着就是一个暑假的建模培训。
记得培训第一天老师留了5道作业题,别人白天就弄完了,而我满头大汗搞到半夜12点才勉强交了作业。当时躺在床上心情极差,哭的心都有,照这样的水平我怎么和别人组队参赛,就算去了,我也是拖后腿的那一个。但想想曾经的激情和斗志,我并不想就此放弃。于是不服输的我在心里给自己打气,别人能学会的我也一定能学会,既然来了,就要对得起每天的付出和汗水。就这样咬牙坚持了一个暑假后,我顺利入选决赛队。
数学建模比赛规则是每个团队3人在三天三夜的比赛中针对题目,完成模型构思、程序设计和论文撰写。早上8点开赛,我和队友当天7点就完成了赛前的硬件调试等准备工作。当时我们选择的题是《小区开放对道路通行的影响》。认真解题后,我们就开始了紧张的分工合作。为了争取时间,我们晚上就在机房熬通宵。凌晨一两点是最困的时候,我想用咖啡提神,可那天我正好没带水杯。看着桌子上的咖啡,又看看我们还有一大半没写的论文,我皱了一下眉头,便直接撕开包装把咖啡粉倒进了嘴里,那种没法形容的苦涩和呛鼻让我瞬间睡意全无。最终我们团队凭着出色的方案和设计荣获天津市一等奖。
没过多久竟真有个朋友问我:“哎,闫海,你吃过咖啡粉吗?”我脱口而出:“吃过!”他先是惊讶,然后笑着说“真的假的,疯了才会吃那东西”!面对他的质疑,我只是呵呵一笑,因为只有我清楚那是一辈子都忘不掉的青春和奋斗的味道!
要毕业了,但我会永远怀念工大,因为正是这四年在不断学习和竞赛中积累的知识、培养的自信,培养的合作、创新能力帮我走进了清华的大门!人生没有彩排,大学也无法重来,但真的是先有埋头苦学,才会有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