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高考是从高中走向大学的通道。又到六月高考,又到了三年见真章的时候。高考前的摩拳擦掌、高考时的冥思苦想、高考后的坐立不安,那些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忘不了那年高考,那段挑灯夜战、埋头苦读、奋笔疾书的日子。前奏高考是高中三年最后一场也是最重要的一场战役,十年寒窗终于到了“亮剑”的时候。六月盛夏,骄阳似火,外边的天热,高三学生的心里更热。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事如此,高考更是如此。不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在高考前几天都打着十二分的精神“备战”,生怕有一点疏忽,衣食住行可谓面面俱到。
  临阵磨枪,不快也光。高考的前一周被称为“突击周”,对于背负极大压力的高考生来说,想要的不仅仅是“只光不快”。“考试前我把政史地的框架都画了一遍。”作为文科生的李凯考试前很担心他的文综,每天晚上从7点背到10点,密密麻麻的笔记翻了一遍又一遍。除此之外,应考心态也是影响正常发挥的重要因素。李凯说:“其实那段时间挺浮躁的。临近考试,心里开始紧张,多亏班主任不时给我们打‘镇静剂’。”行百里者半九十,很多人往往就败在这临门一脚上。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状元餐”正炒得火热,很多家长也都带着“吃了也没坏处”的思想,给自家的孩子做上一桌“状元餐”。已经读大二的黄子怡就吃过爸爸做的“营养早餐”,“那还是爸爸第一次专门给我做早餐。”她现在说起来依旧幸福满满。西葫芦夹心饼、鸡蛋饼配上胡萝卜瘦肉粥,是爸爸给她设计的营养早餐。“西葫芦维生素C和钙的含量高,吃了精神好。”爸爸学做这三道菜费了很大功夫,为了让外形美观,他还特地找了个“师傅”,从切菜到摆放都一丝不苟。“状元餐”不仅营养丰富,更饱含满满的祝福和期待。
  每年的高考链都像是化学连锁反应,一个牵着一个,大家备好干粮和行囊,赶赴战场。上场高考,是一场不得不亲自上阵杀敌的战役。任何侥幸心理都会增加战争结果的不确定性。只有让自己的武器锋利,才能所向披靡,成为最后的赢家。
  高考期间,我们总能听到一种鼓励的声音:别紧张,自信点。然而,自信绝不只是来源于外界的鼓励,而是源自内心对自己的肯定。只要基础打得牢,书本啃得透,自信便会成为应战最好的装备;反之,则会被内心的恐惧攫住手脚。徐慧莹便是如此,她擅长语文,考试前也许有些紧张,浏览完考卷后就放平了心态,凭借丰厚的知识储备做起题来如鱼得水。最终,她的语文考了138分。
  当发现能力不足时,人们难免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进而想方设法补救,却不知风险极大。李奇考英语时,旁边同学递给他一张纸条,希望能给他“帮助”。孙安华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企图作弊的同学向他打招呼,但他果断拒绝了。作弊是一种风险极大的违规行为,既是对公平和制度的践踏,更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不负责任。想要高飞,最好的途径就是挥动自己千磨万击还坚韧的翅膀,而不是将希望寄托在“捷径”上。
  这是高考给我们上的最后一堂课。无论你想要得到什么,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触摸。握在手里沉甸甸的质感,才是最真实的收获。释放笔尖离开考卷的那一刻,最后一场考试铃声响起,缓缓走出考场后默默地告诉自己:终于结束了。
  走出考场那一刻,整个世界都释然了,所有的困境都豁然开朗,阳光暖而不燥,路边的花开得正艳,一切都刚刚好。
  交上答卷就意味着即将离别。高考的那几天,我们在里头,班主任在外头。“终于解放了,回去好好放松一下。”这是周碧薇走出考场后听到的第一句话,随之而来的还有班主任大大的拥抱。周碧薇对那时的情景和感受仍然记忆犹新。她说,以后再也不会有这么细心周到的老师了。毕业证书发到手上的那一刻,就意味着真的要离开了。“恭喜你毕业了。”孙广妍从班主任手里接过毕业证书的那一刻,再也忍不住激动的泪水,与老师哽咽着拥抱,所有的感慨都在默默无语中。她们俩离开高中已有一年的时间,可每每提及这些场景,都感触颇深。
  离开了“围城”,所有的压抑都该得到释放。“在KTV里嗨歌到半夜,吃了高中三年都没敢吃的辣条、麻辣烫。”那晚,孙广妍把所有的情绪都交给了麦克风和美食,如今她调侃道:“自己是一夜爆胖。”三年的压抑得到释放,平时的节制都被抛在脑后,回忆起那时候的“放纵”,现在更多的是怀念和兴奋。“那一晚,班里所有的男生去网吧玩通宵。”已经大二的惠鑫还清晰地记得当时“英雄联盟团战”的场面,或许压抑久了就该有一场酣畅淋漓的“歇斯底里”。
  那一刻,所有关于高考的记忆都成了过往。现在,这些片段在回忆里被一帧帧地无限拉长。就像惠鑫说的:“我不知道那一刻算不算青春,每到这个时候,那些画面就会自动播放,带给我难以名状的情绪和记忆。”醒来回望高考那一年,猛然发现生活在一次次日升月落中不断变化:身边的朋友换了,开始怕冷了,高三的紧张没有了……过往被狠狠地甩在身后,一眨眼的功夫,人与物都在时光中变了模样。
  “高考郎”们都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穿梭在宿舍、餐厅和教室之间。固定的三个点连接了刷题背书、吃饭睡觉,所有的生活都在这个圈里。刚刚大一的李学敏渐渐发现,自己失去了当初的热情与坚持。“5点50准时起床,到了教室就埋头学习,丝毫不敢懈怠。”高中三年,头脑中的那根弦始终绷得紧紧的,“提高一分,干掉千人”,那时不敢浪费一分钟。进入大学,时间相对自由,学习自主把握,高中三年养成的好习惯仿佛散落在一夜之间:很少在7点以前起床,渐渐变得懒散了,作业都是到了最后一刻才补完提交。李学敏觉得自己好像生了一场大病。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李学敏说:“我把大一当作一次小憩,现在休息好了,我要继续向前走。”
  高中的奋斗目标是大学。大学里的路四通八达,“整天都在忙,却又不知道在忙些什么。”张朋说,“感觉有些迷茫,找不到明确的前进目标了。”有人说,高中的目标明确来自没得选,大学里的选择相对多了。“我现在就想静下心来,好好干成一件事。”即将大二的张朋确定了自己的目标———考选调生。他说:“人就该给自己一个目标,既然选择了,就要一往无前。”
  大学里有着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有的人目标明确,有的人还在迷茫,有的人刻苦学习,有的人浑浑噩噩……或许每个人都曾迷茫过,但经历过后,应该对生活抱有更大的热情。大学从来不是终点,总有一个地方比大学更远。
  高考是一个名词?动词?还是形容词?其实,它更像是一个连词,连接了高中与大学。现在,我们以过来人的身份重新审视关于高考的记忆,既美好又心酸,既让人怀念又给人启迪。眼前是广袤的未知,我们应该收拾行囊,继续寻找属于自己的梦想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