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科研之路从这里出发
李磊,化学化工学院2015级海洋化学专业博士生,毕业后前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曾获国家奖学金、学业一等奖学金和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山东省优秀毕业研究生等荣誉称号。
毕业的季节,栀子花的芬芳,忘忧草的浓香,都驱散不了空气中离别的味道。
十一年的海大求学生涯就像一幅幅图画,不断地从我眼前闪过,踟蹰良久,感慨万千。在我漫长的求学轨迹里,科研似乎都是最浓重的一笔,也是每个博士都无法回避的话题。我的科研道路开启于十年前的那个夏天。当我对科研还停留在梦想与敬畏的时候,一次幸运的本科生训练计划项目不期而至。现在依然清晰地记得老师手把手教我阅读文献、设计实验、学习仪器和修改文章的场景。虽然最后的成果不甚理想,但这段经历却让我彻底喜欢上了科研这项伟大的事业。这种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创造全新事物的冲动有种神奇的魔力,吸引着我不断向它靠近,并在不知不觉中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
2011年本科毕业,抱着对科研工作的向往和对海洋事业的热爱,我继续留在母校攻读硕士学位。自此,我有了自己挚爱的研究课题,也有了像大多数科研工作者一样日复一日的生活轨迹:读文献,做实验,写文章,出海采样。在最初的那段年少轻狂的岁月里,这些看似枯燥乏味的重复劳动在热情与激情的掩盖下却充满干劲。出于老师的信任,刚刚迈入科研门槛的我,很荣幸地被分配承担了一项重大的科研任务,需要建立一套全新的实验方法来测定海水中的重金属元素。这对一个科研新人而言,难度不言而喻。没有太多的文献报道,也没有前期的实验积累,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努力学会怎样独立直面所有的问题。
文献无法理解、实验不断失败、出海缺乏经验不断犯错、文章也没有任何思绪……短短三个月,我就体会到了科研工作的不易,也明白了所谓科研生活的“孤独”。无数的窘境甚至让我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太适合科研工作,是不是当初的选择过于草率。
多年的求学经验又使我相信:面临困难的时候,再努力一点,坚持一下,也许奇迹就会发生。文献看不懂,就多读几遍,找找相关信息帮助理解;实验总是失败,就认真总结失败原因,换个思路和方法;缺乏出海经验,这很正常,不要惧怕埋怨和训斥,经验总是慢慢积累的;文章没有思绪,就看看别人怎么讨论问题,多交流多学习。
经过了半年的瓶颈期,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在反反复复的尝试中我终于获得了突破,建立了合适的分析方法,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数据,并在潜移默化中真正进入了这个研究的领域,有了自己的见解和质疑。
回首过往,这也许是科研生涯最黑暗的半年,却也是收获最大的半年。当然,这个收获不是指学术成果,而是我对于科研工作的认知、态度、目标和底线。
2014年初,在导师的帮助下我发表了第一篇SCI论文,揭示了长江口低氧环境下不同形态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科研的漫漫历程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足迹。这篇文章从撰写到发表,一共花费了二十六个月的时间,前前后后修改了七次,也牵扯了我近乎全部的精力。科学问题的聚焦,文章架构的搭建,逻辑关系的梳理,文字语言的表达,所有的一切无不显示着国际水平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也让我见识了这个领域里世界顶尖科学家对于科研工作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漫长的审稿周期让我备受煎熬,但成功后的幸福和喜悦可能只有经历过才能明白。都说SCI论文是科学家的孩子,毫无疑问,第一篇论文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不是因为它的科学价值,而是它让我重新拾起了对科研工作的信心和勇气,也让我更加明白了做好科研,不仅需要浓厚的兴趣,还需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
在读博的三年里,我的研究方法转变为痕量元素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虽然研究方向发生了变化,但在硕士阶段领悟到的科研思路和学习到的方法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读博期间,我陆续发表了三篇二区以上的高水平论文,先后 参 与 了 IMBER,GEOTRACES-East6Asia6Workshop,X-MAS6III等多项国际学术会议并在大会上作学术报告。现在的我,已经能够独立并熟练地完成大部分科研任务,也做好了在科研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的准备。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我一定会在这条道路上有更大的收获!
又到了凤凰花开的季节。
十一年的际遇,有太多的不舍和感恩!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海大永远是我开启科研梦想的地方,也是我所有的向往。最后,谨以一首小诗来表达我澎湃的离情感告:
毕业季,芳草萋,斯物在,人已离。
本不识,离别苦,今夜歌,消寒暑。
忆往昔,众相依,今别后,各东西。
幽月夜,山海情,觥筹错,诉离谊。
歌芳淼,湖水漪,人虽别,心常息。
今相思,明相忆,重逢日,共相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