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白衣为马, 不负韶华——记第二届全国本科临床护理技能大赛我校特等奖获奖选手

前言: 经过层层遴选, 优胜劣汰, 蒋庆娟、 吴望秋、 廖云霞、 周溢四位护理专业的同学, 代表我校参加第二届全国护理专业本科临床护理技能大赛, 并从全国91所院校队伍中脱颖而出, 获了全国特等奖的殊荣。在钦佩她们取得优异成绩、 为校争光的同时, 也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她们荣誉背后那艰辛拼搏的奋斗故事。



 比赛现场

比赛现场


比赛现场


  在这场由我校承办的、 代表国内高等护理教育临床教学最高水平的赛事中, 共有全国91所本科院校参加, 其中不乏 “985” 、“211” 的知名院校, 覆盖全国 26个省市 (自治区) 。评审委员会由来自北京、 上海、 天津三大直辖市、 代表国内临床护理最高水平的60多名临床护理专家组成。

  顶住压力, 美丽绽放

  面对从全国各地高校涌来的优秀团队, 赛场上无时无刻不弥漫着名叫 “压力” 的空气。紧张、忐忑、 激动, 但在她们的字典中,却不存在 “退缩” 二字。

此次竞赛实行赛道式团体赛, 以团体总分排名次。竞赛中,不仅考察选手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操作技能, 还考察团队的配合度和默契度。赛场上, 选手们首先面对的是由具体案例或病例构设的临床护理情境, 需要3名选手合作完成, 根据护理诊断, 结合医嘱, 迅速、 准确地确定应实施的临床护理操作, 然后个人选择并分别完成其中一项, 范围涵盖了吸氧、 静脉输液、 心肺复苏、 心电监护、 皮试、 肌肉注射、 生命体征检测、 鼻饲、 吸痰 9 项临床技能操作。她们在赛场上从容不迫, 配合默契, 仅一个眼神、 一个手势,便胜却千言万语。她们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 还进行了高强度的体能及礼仪训练, 举手投足间得体大方, 赛场之上的她们, 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担忧与期待夹杂在心中, 之后是漫长的煎熬等待。当宣布特等奖的得主时, 她们激动地哭了,眼泪汇聚在四十五度上扬的嘴角, 她们紧紧地相拥。蒋庆娟说:“比赛完大家都哭了, 以为与一等奖无缘了, 感觉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当得知自己得了特等奖时, 内心是很惊讶和兴奋的。 ” 面对强劲的对手, 高难度的操作, 残酷的赛制, 她们毫不退却, 顶住巨大的压力迎难而上, 在赛场上尽情绽放属于她们的美丽。

  朝夕相依, 亲密无间

  她们来自不一样的班级, 是缘分将其聚在一处。她们是战友, 后来还成为了室友。 “自从学校安排我们一块住, 我们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好。我们会在周末休息的时间一起去逛街购物, 一起吃猪肚鸡, 一起玩笑吐槽。 ” 周溢眉眼弯弯, 笑着说道。3个月,90天, 一天24小时, 每时每刻无不待在一块, 身边总有其他三人的影子, 训练、 跑步、 吃饭、 睡觉……姐妹之情便在朝夕相处中萌生, 发芽、 抽枝……

吴望秋说: “我对自己是比较没自信的, 一次次地失误, 对我很打击, 情绪低落, 她们就会一直不停地安慰我, 鼓励我, 让我重拾信心。 ” “我们只有周日一天是休息不用训练的, 我们会约一块去吃猪肚鸡, 补一补, 或者搜寻别的美食, 一起去尝试。 ” 廖云霞说。一起经历生活中的或欢乐或悲哀的点点滴滴, 使得她们之间的感情急剧升温,从陌生到彼此熟悉, 相互扶持, 情同姐妹。在训练中, 她们的默契也越来越好, 清楚地了解到各自的优势及弱势所在, 相互取长补短, 配合得当, 才有了比赛当中默契而出彩的表现。

  老师, 我们坚强的后盾

  “一路艰难地走来, 也十分感谢老师们的关爱、 鼓励以及帮助。 ” 四位美丽的护理天使齐声说道, 眼含热泪。

她们的指导老师里有学校的老师, 也有来自一附院的老师。老师知道她们压力大, 就每天晚上带她们跑步减压, 锻炼身体; 为了给她们补身体, 还专门自己炖了鸡汤, 趁热送过来给她们喝; 对她们心理状况实时监测, 经常进行开导和安慰……国庆、 中秋七天长假, 她们没有回家, 和平时一样每天坚持训练, 老师们也同样放弃了自己宝贵的假期, 舍弃了陪伴家人以及出游的机会, 留在学校陪伴她们练习。

周溢回忆道: “在最后一周,学校领导来审核, 发现我们的操作还有很多不足, 练了几个月才熟悉的操作, 几乎要全部重新修改。我们一站就是一天, 我的腿肿得只能坐着答题, 整个人都要崩溃了。 ” 面对巨大压力, 九个项目操作修改让人猝不及防, 哭过之后, 继续去练习, 去改变之前的操作习惯。不分昼夜的练习, 让人乏味, 时间逼紧, 令人倍感压力, 而此时最大的支柱就是老师们的鼓励和安慰。每天从早上八

点到晚上七点, 她们练习的每一个时间段, 老师们都会在一旁指导, 对每一个动作都认真地点评。老师们背后默默的付出, 对她们的鼓励、 关怀, 支撑着她们度过了这段难熬的日子。

说不完的恩情, 道不尽的感激, 所有的感谢都汇聚在那座光芒四射的奖杯中。

  除去光环, 我们都一样

  一战成名, 斩获特等奖, 喜讯传遍校园的同时, 她们的名字也随即被同学们熟悉, 成为令人钦佩和艳羡的对象。但是她们却说: “希望同学们不要赋予我们太多的光环, 我们也希望能够作为一名普通的护理工作者去学习以及工作, 我们和大家都是一样的。 ” 在战役中大放异彩, 斩露锋芒, 回归日常学习的她们却很平静地对待荣誉。她们优秀得如同三月里明媚的阳光, 光彩无限, 却低调柔和地只是想简单地做好自己。

技能大赛过后, 她们也要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和其他同学一样去医院实习。但由于 “脱产” 了三个月, 专心致志地为全国护理技能大赛 “备考” , 重回临床,一时间有点难以适应。与此同时, 其他同学已经在医院实习了很久, 收获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他们相较之下, 我们还是实习新手, 有很多不懂的地方, 很多时候还要请教他们。 ” 蒋庆娟说。当所有人还沉浸在大赛夺冠的喜悦里, 感叹于她们的优秀出彩, 她们却已经走出光环, 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执笔仗剑, 逐梦如心, 在追求更好的自己的旅途中继续前行。

比赛已成为历史, 荣誉也载入了史册, 但这一段一起为同一个目标而咬牙坚持的日子, 会一直在他们心底的某个角落, 温暖着彼此。她们会记得在青春这段最好的年华里, 她们以白衣为马,不负韶华, 为自己的梦想而去追求去拼搏的时光, 而这段奋斗的旅程, 让她们距离成为一名能够披衣上阵, 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更进了一步, 让她们拥有了更多拥抱梦想的可能。

她们是医大的骄傲, 是所有医大学子的榜样, 传承着医大人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相信在未来, 会有像她们一样的医大学子, 继续发扬着医大人的精神, 为母校争光!

(朱小琪 蔡方琪)




我校参赛选手

护理国赛特等奖获得者与记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