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学校博物馆开馆了,快来看看吧!











  博物馆为两层楼高的建筑,进入大门可见一楼为中空设计,五根石柱,寓意五行,支撑其中,雕饰精美,气派不凡。天花板采用镂空设计,阳光透射,使室内明亮大气。大厅中间摆放着一张屏风,屏风上是一副名为 《中国古代名医图》的大幅国画,画上描绘了中国古代十余位名医的画像,他们或治病救人,或传道授业,或著书,或采药,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古代名医们的生活和功绩。屏风后摆放了一排棋桌、一架古琴、一方书桌,可供宾客对弈抚琴、泼墨挥洒。此时正有同学在此习练琴棋书画,加上太极表演,传达出浓厚的传统文化韵味。
  按逆时针方向游览就进入一号展厅,可以看到大量跟中药制作器具、技术的展品、资料,讲解员十分耐心地将这些展品的功效用法、历史意义向我们娓娓道来。更有全息投影技术逼真地再现当年古人采药、洗药、晒药、制药的全部过程,使观者对于中医药文化的源远流长有了更深的认识。这里的重要展品是出土于成都老官山汉墓的西汉人体经穴漆木俑的复制品,真品藏于成都博物馆。复制品高约14厘米,人像身体上有白色或红色的经络线条和穴位。讲解员介绍说,“它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博物馆也通过全息投影,将这尊木俑影像投射在屏幕上,使观众可以清晰地观看上面的纹路刻字。另一件吸引我们眼球的展品是唐代的牙刷,它经历了数百年之后,仍然保持着圆滑光洁的质感。牙刷外形扁平,长约十厘米。据说这把牙刷是由骨头制成的,上方插着的动物鬃毛已经没有了,只剩刷头部整齐排列着6对圆形植毛孔。这把“中国最古老的牙刷”是1984年在指挥街出土的,当时出土了4把牙刷,我校博物馆存有1把。
  展馆另一侧布置的是清代药房,用实物再现古时药房风貌。这是一套从民间收集的完整清代药房,药房门上一块匾额,上书“步景堂”三个大字,齐腰高的药台上摆放着算盘、药兽和砚台,从讲解员那里得知,这三样东西被古人称为药房柜台的“药房三宝”,尤其是其中的药兽,只有药台上摆了药兽,才代表这里的药材货真价实。药台后面是一整套陈旧却干净的清代药柜,里面曾经盛放着许多名贵药材,从一旁经过,似乎还能闻到药柜里散发出的淡淡的中药香气。药柜旁还倚着一排长椅,长椅上有小型方桌将椅子隔成小座,旧时人们看病等候之时就坐在此地喝茶聊天。说到药房就不得不提“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句俗语,虽然现在这句话被当做调侃使用,但是成中医的这个“清代木质伤药葫芦”却可以给它正名。这葫芦做工精致,黑里洒金,外侧刻有精细的文字,一看就不是俗物,据说它出土的时候壶里还检出了药粉,看来这葫芦里卖的的确是好药!
  大厅旁一个略带几分欧式风格的长梯,是参观者通向二楼的唯一通道,爬上楼梯,几扇似古建筑的红色大门映入眼帘,和天花板上悬挂的圆柱形古风吊灯和谐相映。顺着楼梯口的朝向,我们进入了第一个展馆,里面陈列了各地近上百种的道地药材,展馆内部还分有濒危物种、动物药、矿物药等不同展区,让参观者看的目不暇接。紧挨着它的是科技教育馆,该馆汇集了中医药的防病治病、保健养生中医药鉴定等相关科普资料,在这里我们参观到了人参、鹿茸、冬虫夏草、天山雪莲等系列珍贵药材实物标本。馆内设计的药材鉴定,将图片实物与科技相结合,让每一位体验者都赞不绝口。随后我们又来到浸制保鲜标本馆,一株株新鲜嫩绿的植株吸引了大批前来观看的同学,从解说员那里得知,这些都是采自大自然的新鲜植物标本,通过特殊防腐保鲜处理,装于盛有保鲜液的容器中,使其色泽长期保存,并保持原有形态。看完后,同学们纷纷感叹道:这不就是中医大的“室内药植园”吗?最后,我们来到了濒临生物及其他馆,在靠近馆口处备有一台浏览装置,可供参观者查看当今世界各种濒危物种,而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博物馆现存的。在设备旁有三个长型玻璃柜并列排放,里面盛放的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骨架结构,在这块区域会有一些淡淡的福尔马林的气味,是从保存有大黄鱼的容器里散发出来的,容器里的两条大黄鱼是我校1983年购于青岛海洋博物馆,虽然时隔久远,但至今仍保存完好。向馆内部延伸,能看见一群野猴正在一棵花繁叶茂、枝干高大的珙桐树上嬉戏打闹的场景。当今先进的全息投影技术、影视听结合技术,能让每一位驻足者都身临其境,感叹即使身处繁华都市,也能惬意体会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博物馆之行,使我们学习到了书本上无法体会到的知识。当我们置身于中医药博物馆时,看到的不仅是精美藏品,还有其内在的文化蕴藏;听到的不只是专业讲解,还有历史给予我们的回声。听到来自先人的呼唤,看到了古人流传下来的精妙藏品,我们就更有责任保护和传承好中医药文化,为中华文明的振兴做出贡献。(学生记者 邱思焰 邹钰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