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张岱的 《陶庵梦忆》 是在初中语文课本上。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读罢, 顿觉玉宇澄清, 胸中浩然, 不禁感叹起作者的妙笔生花。我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场景: 傍晚时分,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精神矍铄,体态清瘦, 端坐于一叶轻舟之中。小舟前行,掠过清寒的水面,留下几圈涟漪。这情景虽然只在脑海中, 但足以令我心驰神往。
于是, 我各处寻求《陶庵梦忆》 的完整版书籍, 最后在班主任家借到了白话版。但说实话,这次读下来的感受并不怎么好。我从翻译后的白话文中丝毫感受不到文字里的苍茫意境, 反而读到了一个“挥金如土” “一掷千金” 的张岱。虽然我内心一再为他辩护, 但那近乎完美的形象还是崩塌了。最后, 我只能无奈地得出 结论———作 者其 实没 有我想象中那么完美。
高中时,为了备战高考, 语文老师要求我们假期必须看一本文言文书籍。于是, 我再次打开 《陶庵梦忆》 。没想到, 读完一卷, 我再次被张岱不凡的文采所吸引。 “花时数十朵, 鹅子黄鹂、松花蒸栗,萼楼穰吐,淋漓簇沓。” 诗人的遣词造句令人读罢唇齿留香。再读一卷, 我更是爱不释手。 “孝陵玉石二百八十二年, 今岁清明, 乃遂不得一盂麦饭, 思之猿咽。” 张岱是明朝遗民, 想到清明节不再有一盂麦饭祭祀, 恸哭不已。当他痛责自己“纨绔子弟, 极爱繁华” 时, 我脑海中那个老者形象再次浮现。
现在, 我已经大二, 生活阅历自然也增加不少。读书时, 多了思考,少了轻浮,多了务实,少了虚无。几天前, 在图书馆查阅书目, 我无意中又瞥见了《陶庵梦忆》 。记忆的浪花随即拍打起来, 遂决定再看一遍。熟悉的封面、 熟悉的文字, 第三次读却是截然不同的感觉。 脑海中的老者突然站起, 转过身来已是英姿少年, 明眸皓齿, 风度翩翩。这个少年童心未泯, 专爱听鬼神故事, 什么花神 、 树神, 都很合他的胃口。少年很活泼, 穿上戏服就跳上台子唱起大戏, 在荒郊野外自娱自乐。少年也很狂傲, 他看不起贺知章, 却真心爱着真性情的人。 少年精心过着自己的生活, 培养各种兴趣爱好, 始终保持生活的格调和趣味……他把生活过成了诗。 这才是真实的张岱,本性自然,就像他的文字,充满着山野灵趣和烟火气息, 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一位禅宗大师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 看水还是水。我想读书也是。三读 《陶庵梦忆》 , 由于读书时的心境和阅历不同, 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和体会。 这大概就是读书的乐趣所在吧。
(作者为社会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