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王元鸿:坚守海洋初心  致力专业实践


 (记者  陈  洲李思怡  孙含雪)高高的个子,微胖的身材,戴着一副黑框眼镜,在我校“十佳大学生”评选决赛的舞台上,测绘与海洋信息学院海资141班的学生王元鸿显得从容而干练。

  大学四年,王元鸿将所学的专 业知识付诸实践,坚持不懈地探索着海洋,获得的证书多达40余项:“南方优立杯”第九届全国高校测绘学科大学生科技论文竞赛一等奖、世界儿童安全组织“青年安全驾驶”活动优秀负责人、江苏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从小对海有种特殊的感情,高考填志愿时选择靠海的大学,把海洋资源技术开发选为自己的第一专业。”王元鸿一脸自信地谈起自己的专业,“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与海洋地质、海洋环境、海洋管理等学科交叉融合,能够适应陆海统筹发展的就业需求。”在学习上,王元鸿始终要求自己,不仅要学好理论知识,而且要不断实践、勇于探索。

  大二下学期, 在孙志龙老师的带领下,王元鸿和几位同学着手研究海底浅部地层剖面图像。大家利用周末出海采集数据,“带着仪器从通灌出发,出海地点一般在连云港港附  近,”每次出海时间大概是68小时,为了防止晕船,大家只能就着矿泉水吃点饼干。

  到达采集点后,王元鸿先在船尾外侧安装好固定架,把探测仪的探头放到海中,设置好航道,再打开主机进行数据采集。王元鸿说:“这个过程不能有任何疏忽,要有成员一直看守着。”

  采集回来的数据通过SES2000浅地层剖面仪导人计算机,再用专业软件进行边缘检测和聚类分析。“在海洋地质研究中,传统的浅地层剖面仪容易使观测数据质量降低,而后期的资料处理也无法正确地对地层进行有效识别。”为了提高效率与准确度,团队成员每个人都要处理一段不同的数据。

  “最困难的时候是找不到合适的算法,两个月都没有什么头绪,后来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豁然开朗。

  王元鸿将 分类的结果与ISE软件的分层结果和钻孔数据进行了对比,最终发现他们所采用方法的精度明显高于ISE软件分层结果,“通过这种算法去除仪器呈像上的杂质,使得呈像更清晰、采集的数据更加可靠,能够

  更加精确地探测海底资源。

  基于整个实验的过程,王元鸿等人写出的论文《基于边缘检测和聚类分析的浅剖图像分层算法》获得第九届全国高校测绘学科大学生科技论文竞赛一等奖,为处理海底浅部地层剖面图像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

  王元鸿热衷于参加暑期社会实践。从大一到大三连续三个暑假,从探测苏北地震带到治理和预防浒苔的爆发式生长,再到探测连云港海岛新资源,在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实践中,王元鸿跟海洋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2016年的暑期社会实践中,他主动联系指导老师,结合海洋资源技术开发专业特色组织策划了“共护海上丝绸之路,共享海岛新资源”的实践团队并带领团队成员,奔赴连云港临洪河口、燕尾港等地进行海水取样和GPS观测。采集到的样本会被带到实验室做进一步研究,为治理海洋污染、海岛新资源探测提供更精准的数据。

  王元鸿现在主持的实验项目《海底浅地层声学剖面纹理识别方法研究》也获得省级重点支持。“我相信,荣誉的背后是努力,努力的背后是初心。”王元鸿在“十佳大学生”评比中的答辩稿中这样写道。未来的他也将带着这份对海洋的执着与热爱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