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茫”可能是身处大学的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的状态。我们总是被教育要好好学习,要优秀努力。可是没人告诉过我们对学的东西不感兴趣该怎么办,没有人告诉我们明明有事情需要做却什么都不想做的状态该如何去调整,没有人告诉我们是否一直不停地读书学习就会到达理想的地方,哪怕心中并没有方向。
我们看似有大把的时间,看似活得青春朝气,可静下心来问问自己——这一天我是不是敷衍地听了课,是不是大部分时间都在无聊的刷着手机;是不是参加了社团活动,自己的表现却和“高效”“创意”“执行力”无关;是不是发了看似忙碌实则无为的朋友圈;是不是晚上打着游戏、刷着剧和自己讲“虽然收获不多,但我今天已经很累了。努力,明天再说吧。”之后熬到深夜。
不知道大家是怎样的状态,但就我个人而言,“迷茫”好像是一次又一次不断会出现的问题。
即便日常打满鸡血,也会歇脚性自我受挫,然后要花费很长时间来调整。
这次有机会去采访一位身边的人们公认的学霸级人物——2016级行政管理专业的杜昱庭。他有很多类似“2016级行政管理二班班长、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燕山大学优秀共青团员、燕山大学文法学院优秀共青团干部、大一学年综合绩点排名专业第一、大一学年综合测评成绩位列专业第一”等这样外在的学霸头衔,但除此以外,我更想知道身为高级学霸,他是不是也会遇到上述很普通很普遍的“迷茫”问题,他在这样的情绪里时是如何调整的,有没有比较高效、成熟的建议可以分享给我们。
这次的采访形式很简单,但是收获很大。我一开始最大的感受就是:学霸果然是学霸。每次联系采访的时候,他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图书馆。这不禁让人感慨,这样规律的时间安排,对于那些在宿舍里无聊到没有事情可做,沉迷游戏的人来说,应该是不可思议的吧。在问到学长有没有“迷茫期”的时候,学长很快地回答:“有啊,迷茫期一直都有。刚开学的时候有,现在到了大学中期的阶段其实也有。”而谈到为什么而迷茫时,他说:“一开始迷茫原因很简单,就是大学应该怎么过,这么忙到底为了什么。”“大学应该怎么过,这么忙到底是为了什么”这应该是大家都曾认真考虑过的问题,可能有人现在也不知道答案是什么,可能有人的答案在一天天的经历成长中已经渐渐清晰,也可能有的人仍是心有远方却安于现状。
而在谈到如何调整情绪的时候,学长并没有讲具体的做法。在他的观念里,好像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调整方式。身为班长而忙碌、为同学们服务是职责所在,努力学习既是因为自身的一种荣誉感,也是性格使然。他平时喜欢通过打球这个爱好来调整状态,“我觉得大学必然要过的至少自己不后悔,所以参加的很多活动,要做的一些事情,都是自己喜欢的乐于去做的。所以我知道是在为自己
去努力,做事情。所以这样慢慢地就转变过来了。”
标榜自己努力的人有很多,每个人都恨不得把“梦想”两个字写在脸上。但我在杜昱庭学长这些坦诚质朴的话语里好像看到了他隐忍乐观地往前走的样子。班长这个职务代表的是沉甸甸的责任,学习的艰难征途里亦有诗和远方,所以“迷茫期”虽然沉重,却好像也不值一提。
记得之前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年轻人的迷茫之所以站不住脚,是因为普遍建立在对“普通”的误解之上。平淡的日子里永远不缺横冲直撞的脸,和对生活密密麻麻的质问。很多人都是脑袋里噼里啪啦的时候,手先放下了。挑了许多华丽的形容词傍身,最后活成了没有主干的句子。
我们都不甘平凡,而“迷茫”,它存在但却不足惧。做好手头上的事情,一件一件的去完成任务并尽力做到最好,哪怕是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的放空自己也可以,只要确信自己一直在路上就好。
采访最后,我问他“学长您马上也要升大三了,作为过来人,有什么想要分享给我们这些学弟学妹的吗?”他沉默了一会儿,说:“如果有可能尽量去竞选一个组织或者社团的负责人,这会让自己保持有事可做的状态,也能让自己有着更高的视野,认识更多的人,增加更多的机会。暑假的时候一定要做一些有价值的社会实践,不管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见识还是为了获得创新学分。到了大二后,千万不要浮躁,一定一定要保持初心,几乎自己要成了学长学姐了,要有学长学姐应该有的样子,千万不能浮躁,很多人都是从大二就开始走下坡的,开始堕落的。”可能这些话,我们也听不同的师长说过,在小班口中,在辅导员口中,都曾这样用心的告诫过我们。而最后,杜昱庭讲——开心就好,对得起自己就好。
讲了这么多,“对得起自己就好”是对我来说最重要最戳心的一句话。我们偶尔迷茫受挫,但每个人都有诗和远方。时间跨度是回过头看,才看的见的。对当下来说,可能只需要糊弄一天一天又一天,无关痛痒。但总会到某个节点,会突觉原来之前的目标已越来越远。没有人愿意这样,既然不愿意,那就要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不以山海为远。
感谢杜昱庭的分享,也愿每个人未来如你所期,不被迷茫困住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