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组摄影/任永华吴军辉乔仁铭
编者按:近日,我校面向社会举办西南联大民族调查文书资料展、博物馆日主题活动、科技周、教学实验室开放日等系列活动,展现了我校的办学特色及办学实力,精彩的活动吸引师生及市民们纷纷参与其中,进一步扩大了南开的社会知名度,增强了南开的社会影响力。
西南联大民族调查文书资料展
本报讯(记者_乔仁铭)为纪念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发扬南开精神,传承历史使命,5月22日,我校博物馆举办了以“衣冠流徙诗书粲然”为主题的馆藏西南联大民族调查文书资料展。副校长朱光磊出席展览开幕式。
朱光磊在开幕辞中指出,一流的大学,应该建设一流的大学博物馆。学校始终高度重视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将其作为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南开精神、丰富校园生活的基地。希望藉此展览能够重温联大精神,展现当时的学人风骨,凝聚南开力量。期望学校博物馆充分发挥大学博物馆文化育人和服务社会的功能,以即将到来的百年校庆和津南校区新馆建成为契机,开展更多高质量的活动,举办更多高水平的展览。
开幕式上,博物馆负责人介绍了此次展览的有关情况。西南联大时期,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和边疆危机,无数南开人心怀国恨、家仇、校殇,投身于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之中。他们或投笔从戎,或学术报国,以身作则践行爱国、“公能”的南开精神。其中,成立于1942年的边疆人文研究室是典型代表。抗战期间,边疆人文研究室以“知中国,服务中国”为宗旨,不畏艰难,身赴险地,对滇边少数民族地区展开了深入调查和研究,其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发展,并为国家开发边疆、实施边政提供了重要参考。
此次展览包括前言、边疆人文研究室文书资料、石佛铁路沿线民族调查资料、川康地区民族调查资料、中缅边界地区民族调查资料、结语等6个部分,展出了我校博物馆馆藏的西南联大时期边疆人文研究室的大批珍贵研究文本资料,包括联大时期的官方文件、研究员考察拍摄的珍贵照片、绘制建筑、特殊纹样的图纸、调研数据、文章原件以及部分考察时期收集的边疆民族的实物资料,如十环剪刀、鎏金石佛等。
这些资料,见证了在艰难困苦的抗战时期,联大师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将学术追求与民族复兴紧密相连,展现了当时学者们的学术态度和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怀。
据了解,此次展览特别设置了VR体验区,参观者可通过VR设备穿越时空,“漫步”西南联大校园。南开师生可凭校园卡,广大市民可凭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免费参观。展览地点位于八里台校区范孙楼一楼文物展厅,将持续至今年6月30日结束,开放时间为工作日上午9∶00至11∶30,下午2∶30至5∶00。
来南开过一个“博物馆奇妙日”
本报讯(记者_马超)随着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和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等的播出,历史文物成为“网红”。5月18日,在第42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我校博物馆主办,文博爱好者协会协办的“博物馆日主题活动”亮相津南校区,让师生近距离感受考古的魅力。
活动第一站是现场体验拓片制作。拓片是用墨把碑刻、墓志铭、古钱币、画像砖、石刻和古器物上的文字及花纹转移到纸面的过程。一位学生认真地制作着拓片,并向工作人员了解拓片的作用。“拓片是为了保护文物、利于携带和传播。”这位学生说,“现场亲手体验了制作拓片的过程,了解到相关常识,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非常开心!”
“咣当”一声,一件陶器被现场砸碎,这一声响让现场突然安静。几秒种后工作人员才笑着解释,考古工作中常会发掘出大量残破陶器,其中不乏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的器物,要想保护古陶器,发掘其内涵,就需要工作人员对古陶器的修复。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大家体验了文物修复的模拟过程。
在活动展台的一侧,一架航拍无人机吸引了大家的注意。“航拍是考古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为考古队员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起到勘察遗迹、信息记录等作用。”在场工作人员介绍。
“‘斗拱’是中国汉族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不用一枚钉子却异常坚固……”“这个叫做‘洛阳铲’,最初用来盗墓,后来考古学家觉得很好使,就用来考古挖掘……”模拟考古、斗拱拼接、航拍培训、拓片制作、陶器修复、文创制作、陶器制作等各个环节吸引着过往师生。历史学院的学生们纷纷拿出“看家本领”,为大家做起了讲解和导游,让师生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博物馆奇妙日”。
对于历史学院的学生们来说,尽管前期准备付出很多辛苦,举办活动又忙碌了一个中午,但是看到同学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并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他们就觉得很“值得”。历史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2016级本科生郭紫烨说,随着对专业学习的不断加深,越来越认识到自己专业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热爱这一专业。她表示,“希望通过我们的探索和实践,大家能真正认识到考古、博物馆建设等工作对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也希望大家能够感受、热爱并传承我们灿烂且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
今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将主题确定为“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博物馆在这种“超级连接”中的纽带作用,我校博物馆策划了这次活动。本次活动策划人、博物馆教师张婧文说,“一流的大学应该建设一流的博物馆,大学博物馆不仅要为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另一方面还需要尽量发挥社会职能,更多地参与到广泛的公共社会服务中。”张婧文说,时代的发展已经要求博物馆突破原有收藏、研究、展示功能,以更高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主动成为连接公众与多元文化的纽带。一方面向公众科学地传播考古学知识,澄清公众对考古的一些可能的误解;另一方面也为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大学博物馆,走进大学博物馆,喜欢大学博物馆,在互动沟通里感受大学博物馆特有的文化氛围,进而获得新鲜的文化体验。
科技周开启“科普之旅”
本报讯(记者_乔仁铭)5月19日,第32届天津市科技周活动——“带你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科普之旅”南开大学科技周活动,在八里台校区生物站拉开帷幕。天津市科协副秘书长赵宝国、我校生命科学学院负责人等出席开幕式。
赵宝国说,天津市科技周活动是市科协倡导并长期坚持的特色科普活动,南开在历届科技周活动中积极参与,充分利用校内科技资源,面向社会和大中小学生普及科学知识,承担了应尽的社会责任。希望活动的举办能进一步普及科学知识,让更多人走近科学。
我校生命科学院负责人向参加活动的市民、学生及小朋友介绍了南开生物学发展现状、未来发展方向等。他表示希望科技周的举办,能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南开大学。
开幕式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石福臣、副教授程志晖分别以“有智慧的植物”“危险的‘小虫子’”为主题作科普报告,生动有趣的讲解令现场听众兴奋不已、受益匪浅。
本次南开大学科技周活动共分4个板块,各个板块设计新奇有趣,把高深的科学知识以妙趣横生的形式展现出来,吸引了广大市民及大、中、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小朋友参与其中。
在“生命科学之旅”板块中,活动设置了“致敬妙不可言的模式生物——斑马鱼、果蝇的认识和观察”“把美妙昆虫带回家——昆虫知识科普及标本制作”“‘小小植物学家’趣味知识竞赛”“参观南开大学生物站实验室、植物培养室”等环节,引来了大批小朋友参与其中,活动现场互动频繁、笑声不断,大家尽情畅游科普知识的海洋。
5月26日,“医学院开放节”板块在津南校区举行,这也是医学院每年都会举办的一项传统活动,今年开放了药理实验室、病理实验室、组培实验室、寄生虫及微生物实验室等,同时面向市民开展急救教学、测血型、量血压等活动,讲解人体解剖、健身、雕牙、螨虫、家庭药箱等方面的知识。此外,该板块还举办了以“医学生的成长之路”“皮肤护理”为主题的专题讲座。
在“物理科学”板块中,我校师生向市民讲解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等物理现象,播放相关激光知识宣传片,并展示了辉光球、特斯拉线圈、雅各布天梯、滤波实验、激光发光原理等特色实验,开展了“万丈深渊”“鱼洗”等动手趣味实验。
在“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日”板块中,生物化学实验室、顺磁共振实验室、生物活性天然产物实验室、绿色化学实验室、600MHz核磁共振仪、400MHz核磁共振仪、有机磷化学实验室、不对称合成实验室、色谱分析室、金属有机化学实验室等面向公众开放,供大家参观学习并配有专人讲解。
带着孩子前来科技周活动的市民王女士说:“参加此次活动收获颇丰,‘高大上’的科研实验室离百姓不再遥远,自己和孩子通过南开大学师生的讲解开拓了眼界,学习了很多实用的科学知识,希望这类活动能够多多举办。”
此次科技周活动由我校科学技术处、科学技术协会、党委宣传部、生命科学学院、物理科学学院、医学院、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天津市细胞生物学学会、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会、植物学会、动物学会共同举办。
本科教学实验室面向市民免费开放
本报讯(记者_乔仁铭)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让大众更深入地了解南开大学科研实验教学水平,在2018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到来之际,我校举行“教学实验室开放日”活动,免费向社会开放部分本科教学实验室,展示学校实验室建设成果。
活动期间举办了“生活中化学的‘质’和‘量’”“两栖、爬行、鸟和哺乳动物的分类”“口腔的认识与保健”“计算数学的介绍”“手机系统是如何制造出来的”“人工智能创新实践”“多彩的化学反应”“中国科普周”“参观动物及人骨骼标本”“合作精神的培育”“短视频拍摄与视频剪辑”“口笔译教学的实践应用”等覆盖不同学科门类的主题活动,南开师生通过妙趣横生的实验展示和生动的讲解,带领广大市民及大、中、小学生畅游科学知识的海洋。
此次开放的实验室覆盖理、工、医、文、史等学科,涉及文学院、历史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等12个专业学院。
据了解,此次实验室开放活动旨在让社会大众深入了解南开大学,发挥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示范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各级各类实验室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其服务社会的水平和质量。活动由我校实验室设备处联合全校各级各类教学实验室共同举办,将持续至7月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