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日军“慰安妇”调查与研究课程“广吸纳、活运用、多创新”
开创“三层”教学模式 提升学生科研实力


  人文与传播学院2000年面向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开设的日军“慰安妇”调查与研究课程属国内首创,以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苏智良教授为带头人的教学团队在长达9年的时间里不断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开创了“广吸纳、活运用、多创新”的“三层次”课程教学模式,取得可喜成绩。
  广吸纳,就是广泛吸纳相关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该课程依托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的强大科研实力,以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的核心成果《慰安妇研究》等为基本教材,辅以相关讲座、国际交流、学术会议、媒体报道,突破了传统研究生教学“教材单一、形式单调、信息量小”的“瓶颈”,形成了广纳百川式的教学模式。
  活运用,就是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促进教学和科研的互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互补。在实践教学环节,该课程注重训练学生“口述访谈”、“田野调查”、“多媒体资料搜集与制作”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慰安妇”幸存者、慰安所遗址的调查、寻访和取证,以口述资料、照片、录像等形式,保留科研资料,总结研究经验,让课堂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许多研究生都主动参与科研项目的申请与设计、成果展览的筹划与制作、遗址保护的现场调查、证人证言的取证和保留以及展览讲解、媒体接待等活动。
  多创新,就是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追求更多的创新手段,将课程学习与实际运用创新性地联系起来,极大地开拓研究生的科研活动范围。目前该课程已形成了“科研-教学-运用-创新”的良性循环模式,培育了一批在科研上成绩卓著的年轻研究人员。
  日军“慰安妇”调查与研究课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有研究生取得可喜的科研成果,多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就担任了国家大型课题项目的主要参与人,如2007届博士生高凡夫和2006届博士生姚霏作为主要参与人的国家哲社项目“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研究”成果被评为优秀等第;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科研项目“上海日军慰安所实录”被上海市读书委员会列为年度读书活动推荐书目;“上海日军‘慰安妇’调研报告”获得第六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三等奖;国家哲社项目《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研究》成果送审被评为优秀。而由师生共同策划建立的中国大陆首家“慰安妇”资料馆———中国“慰安妇”资料馆更是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前不久,熊本日中友协的日本友人在参观了该馆后,对日本过去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示了真诚的歉意,期望中日双方能早日解决这类历史遗留问题,实现真正的和解。该资料馆开馆至今,已吸引了美、日、韩驻沪领事、中央和上海市党史办公室领导等前来参观,新华社、中新社、中央电视台等国内主要媒体,NHK、朝日新闻、关西电视台、加拿大电视台等海外媒体纷纷对此作了专题报道,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社会反响。
  04届研究生胡海英对记者说,“我是这门课程的受益者之一,从中不仅汲取了国内外慰安妇研究的重要成果,在导师指导下还掌握了口述采访的方法。我和侯桂芳的毕业论文选题便是海南慰安妇制度实施调查,通过与幸存者和历史见证人的访谈,完成了课题的研究和撰写。这一选题,对我一生而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日军“慰安妇”调查与研究课程不但让学生们学会学习,学会研究,更为他们的人生指引了方向和目标。(颜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