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长江三角洲公共管理(MPA)论坛
探讨公共管理热点话题 推动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
朱立言(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公共管理中的语言问题
语言对行政管理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举个例子,在广州市黄埔大道交通整治工作会上,有个记者问道:“是否该提前公布道路临时封闭措施”,会场一中年男子竟回答说:“我是不是拉屎也要告诉你啊?”场下一片哗然。可见,行政管理工作中语言得体与否非常重要。此外,官员的话语在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看法上也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从马英九在莫拉克风灾时与群众的对话和温家宝总理在汶川地震时所说话的对比中可以看出。
语言是公共管理的基本功。中国古代对官员选拔有“身言书判”四个标准———身:形象端正,言:语言明了,书:书法公正、漂亮,判:有较强的判断力。这一标准放到今天也同样适用。哈佛原校长曾说:“在造就一个有教养的人的训练中,有一种是必不可少的———优秀而文雅的谈吐。”胡锦涛、贾春旺等一批国家领导人的语言就是条分缕析、简明扼要,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和好评。
人的一生有两次学说话,一是从不会说话到会说话,这个时期正是我们牙牙学语时期,仅需要几个月;二是如何把话说得更好,这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
公共管理中的语言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要规范得体,符合自己的身份;二是要顺畅通达;三是要善于概括和总结。
姚先国(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
迈向发达经济体与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浙江实现了人均GDP从1996年的1140美元到2008年的6078美元的大跨越,基本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我们可以从浙江发展的经济、体制、社会“三位一体”的建设目标中,来探讨转型发展中公共政策的创新问题。
浙江发展中的公共政策创新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协调发展、走出陷阱、跨越“发展之坎”的战略举措这五个方面。
浙江经济的下一轮发展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克服资源约束、需求约束、体制约束这三大瓶颈,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此外,浙江必须改革产业结构偏差、非农业化与城市化偏差、城乡结构偏差三大问题才能最终迈向发达经济。
我们从深化分工、高端要素集聚、调整利益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四个方面提出跨越“发展之坎”的战略举措,这一举措体现了浙江需要建设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冲破其他国家发展体系模式束缚的要求。
童星(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风险灾害危机管理理论框架
灾害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而人类在长期的灾害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种传统———“技术-工程”传统、“组织-制度”传统、“政治-社会”传统,这三种传统同时对应了三个概念,即“灾害”、“危机”、“风险”。
我们将灾害、危机、风险三个概念归入灾害研究,将这种融合的结晶称为“灾害社会科学”。现在,“灾害”这个概念已经面临挑战,能承担起这一使命的概念应当是“突发事件”或“突发公共事件”。在中国当前的政治和社会情境中,“突发事件”这个概念尤其容易被人们接受。
2003年,国家建立了以“一案三建”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在这套体系中,各类“灾害”被抽象为“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又相应地被称为“应急管理”。“突发事件”扩展了“灾害”的内涵,却并不影响它与风险、危机之间的逻辑关联。从概念所指代的层面来看,风险已经上升为一般性范畴,“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危机也成为“我们生活世界”的一个部分,而“突发事件”本身就是公共事件,这三个概念在公共性的层面上达成了一致。
由此,我们得出了八个推论:风险的性质决定了危机的性质;引发危机的根本原因是风险,而非突发事件;风险的真正后果是危机,而非突发事件;风险积累的程度越深,危机的严重程度越高;风险积累的程度越浅,危机的严重程度越低;风险积累越深,突发事件本身的后果越被放大;突发事件的属性受制于风险的属性;突发事件既是坏事,也是好事。
(根据研讨会内容整理,有删节,未经本人审阅)吴玲娜 张力堃 籍洪亮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