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习百家言 集圣贤智系黎民苦 创千秋业———读《习近平用典》有感


  !!学习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文章、著作,通常会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对于经典,习近平能够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其语言朴素但充满哲理,通俗易懂而寓意深刻,生动形象又极富感染。这种独具特色和魅力的“习式风格”,体现了习近平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了新思想的形成之源,预示了新时代的历史走向。
  《习近平用典》一书由人民日报评论部编写,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作序,全书共分为“敬民”“为政”“立德”“修身”等13个篇章,精心遴选了习近平同志在长达27年的时间里讲话、文章、著作中引用频率较高的135则典故。该书对典故引用的背景作了介绍,对典故的现代意义作了解读,同时列出原典,分析含义。品之津津有味,诵之酣畅淋漓。
  一、善习百家之言“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他本人更是身体力行,在很多场合发出过“中国声音”,是学习和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手”。习近平学经典,是建立在真心热爱的基础上,并非只图一时一地之用。在河北正定担任县委副书记时,他同县文化馆作家贾大山建立了深厚友谊,二人经常漫无边际地交流,从古今中外到社会人生,从戏曲电影到文学艺术……有时候聊到深处,兴致盎然秉烛夜谈,全然忘了时间,好几次习近平同志回去太晚,不忍心惊动他人,都是自己翻门而入。贾大山去世一年后,习近平还专门发表了一篇缅怀文章—《忆大山》。“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为内心对传统经典有呼唤、有情结,所以习近平总是广泛涉猎、博览群书,他兼采众长,不拘一家之论,善习百家之言。
  通过对《习近平用典》一书剖析后发现:从时间跨度上讲,135则典故,从上古时代贯穿至现当代,上下几千年;从典故作者的身份讲,有帝王 (如李世民),有诗人(如杜甫、白居易、杜荀鹤),有思想家(如程颢、程颐、唐甑、王通),有经学家(如刘向、万斯大),有文学家(如王粲、苏轼),有科学家(如张衡);这些典故的出处也比较多元,像《论语》(11次)、《礼记》(6次)、《老子》(6次)、《孟子》(4次)、《荀子》(3次)、《庄子》(2次)、《韩非子》(4次)、《管子》(4次)、《墨子》、《尸子》,有诗词歌赋、历史小说、古典哲学,有教育专著、法律制度、兵书要论,有传道讲学的言论结集,还有书信奏疏、古格言联等,不一而足。据媒体报道,有关编写人员“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寻找习近平讲话和文稿中的用典出处,查阅了上千册古籍善本”。总书记真可谓是“腹载五车”“道山学海”呀!
  二、善集圣贤之智“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习百家之言,重在集圣贤之智。《习近平用典》开篇第一则为“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这句话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 《史记·殷本纪第三》。成汤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殷(即商)代的开国君主,在公元前1620年征讨不祭祀的诸侯葛伯时,他对辅臣伊尹讲:“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大致的意思是:人可以从水中看到自己的样子,通过观察黎民百姓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也可以知道国家的治理现状。这是“镜子论”的最早出处,后来唐太宗将其演绎为:“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而且还把百姓比作载舟之水。人民的重要性被执政者强调到何种程度都不为过。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生命线就是群众路线,正因如此,2013年至2014年,中央领导全党深入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正是习近平在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讲话中的引言。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2014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总书记提出了“三严三实”的重要论述。翌年四月,党中央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其实,仔细阅读本书就会发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就涵养和孕育在习近平早期的用典之中。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作报告时,习近平引用了南宋诗人吕本中《官箴》里的一句话:“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强调党员干部要守住清贫、耐住寂寞、稳住心神、经住考验,要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这是习近平在 《之江新语·做人与做官》等文中引用的一句话,出自北宋王安石的《洪范传》,总书记意在强调,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如果不立德、不修德、不践德,就不可能 “为民、务实、清廉”。这类典故在书中多处都有体现。可见,习近平善集圣贤之智,善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古代典籍焕发了新的生命,使古老文字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三、心系黎民之苦“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此句是对明朝张居正 《张太岳文集·请蠲积逋以安民生疏》一些语句的化用,被习近平多次引用。“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如果不能扑下身子深入群众,只是在口头上说说,文件上写写,搞“空对空”,口惠而实不至,就不能体察民瘼所在、民忧所系,何谈安民?何谈民心?所以习近平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源自明代名臣于谦所作的咏物诗《咏煤炭》,于谦以煤炭自喻,借物言志,抒发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理想和抱负,习近平引用上述这句话时还反复说到,“心无百姓莫为官”。1990年,当时还是中共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在 《福州晚报》发表了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词中写到“百姓谁不爱好官”“父老生死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既赞扬了焦裕禄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心里装着老百姓,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崇高精神,又表达了自己执政为民、造福百姓、恩泽万众的宏大愿望。
  “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夙夜在公,勤勉工作”,2012年11月15日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时,习近平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清新质朴的发言令在场人员和无数观众动容,其中的“夙夜在公”一词便源自《诗经》。在2017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说:“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习近平对群众是有真情实感的,他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后,跑遍全国各地,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疾苦,黄土高坡、太行山下、西南边陲、东北老区,处处留下了他的足迹。“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习近平同志的精心用典,无形中让那种心系百姓的深厚感情温暖了我们的身躯,让那种大公无私的赤子情怀充盈了我们的心胸,让那种兼济天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直抵我们的思想深处。
  四、力创千秋伟业“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取自李商隐《咏史》,“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取自苏轼《范增论》,习近平同志对腐败的憎恶和痛恨,对海晏河清的决心和努力也体现在他的这些用典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勇气,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态度,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取得明显成效和长足发展,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可以说是挽救了党、挽救了国家、挽救了民族。此外,我国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引用了《尚书》中的一句话“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意思是:要想取得伟大的功绩,必须要有远大的志向;要想成就伟大的事业,必须勤奋不懈地工作。习近平引用这句话,目的在于勉励全国人民:我们宏大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迫在眉睫,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曙光显现,全体中华儿女一定要与国家、民族相向而行,众志成城,“上下同欲”。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古人尚且把文章抬到如此高的位置,党的领导干部读书作文,更应将重心锁定在干实事、创大业的治国理政当中。“计利当计天下利”,习近平用典的背后,折射出他一心为民的高尚政治道德和经世治国的高超政治智慧,反映出他的大气魄和大情怀。如今,我们昂首阔步迈进了新时代,正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书写新的答卷,协力开创新的历史,中国也正在为其他国家提供 “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正引领全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此不为千秋之伟业乎?!
  虽说只是一本书籍,却足见习近平同志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阅读《习近平用典》,有助于我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有助于准确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我们向总书记看齐,做新时代的学习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