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我眼中的鲁迅先生———读《呐喊》有感

文学巨匠鲁迅以笔为枪,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发出自己的 “呐喊” 。在小说集《呐喊》中, 鲁迅根据自身经历, 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劳苦大众的生活, 深刻剖析并批判了陈腐的旧有制度和传统观念。所谓侠者, 义气有余, 担当不足; 所谓志士, 勇猛过剩, 渊学稍逊。而鲁迅饱读群书, 广交学者,用一生完美践行了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我一时半会儿竟想不出一个恰当的称呼以表达崇敬之情, 只觉 “先生”二字分量足些。

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反对旧文学, 提倡新文学。 “之乎者也”的文言真真是被先生弃了的, 文章中多用“然而” “许是”“所谓” “不能不” 等词, 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风。课本中初涉先生的《藤野先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社戏》 时, 我就觉得有趣。通畅的文意、 独特的语言风格引人细读再三。然而却又总觉停留在表面,只知字面意义却不明其所指。或许是因为所处时代背景不相同, 想要处于先生情境, 感受其所闻所想, 终是不得。形式须为内容而生,没有目睹旧社会的苦痛, 经历命运的坎坷, 自是不能体会。

先生通过对生活中琐碎之事、社会中普通大众的描写, 揭露社会深层的种种矛盾。 若说莫泊桑的小说短小精悍, 那么先生的小说必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莫泊桑是热讽,诙谐之余看透人性,先生是冷嘲,字里行间利剑穿行。 《故乡》 塑造了一个木讷的 “木偶人” 闰土, 一个潦倒可鄙的 “圆规” 杨二嫂, 却以小见大, 一针见血地写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愚昧与落后。 《风波》 讲述了在大历史事件下发生的小事, 以1917 年张勋扶持溥仪复辟为背景, 描写了一场政治事件在农民家庭引发的风波。因此, 这件 “小事”也不再微不足道。文中多达八次“一代不如一代”的感叹可谓神来之笔, 引人深思。这些我们眼中的小事在先生笔下不仅栩栩如生, 更是折射出社会与人性。

先生学贯古今, 引经据典, 常常借用典籍和名家之言。先生熟读四书五经以及宗教经书《大悲咒》 《大乘起信论》 , 求教于私塾先生寿镜吾、 日本的藤野先生, 与胡适、 俄国诗人爱罗先珂交友, 不得不说这些都对先生的写作风格乃至人生之路的选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先生在 《呐喊》 中描写了封建迷信的农民,还有诸多奇闻轶事、 鬼论怪谈, 像《狂人日记》 中的“ ‘海乙那’ 是狼的亲眷, 狼是狗的本家” ,《故乡》 中的“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 , 《风波》 中的 “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 。正是这些生动有趣的例子,让先生深刻的文章变得“鲜活” 起来。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刚满21 岁的先生便有以身许国之志, 即将21 岁的我们又志在何方?

(作者为艺术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