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心服务筑孵化平台 核心技术助企业腾飞
走进位于新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的研究院,映入眼帘的是展示大厅内一面超大的液晶显示屏,城市交通、环境、应急指挥的态势分析、现场图片、自动跟踪等城市安全综合治理的情况在同一个平台上清晰呈现出来。在它的旁边,已经投入栖霞区政务服务的智能服务机器人也在展示它的咨询、引导、巡检等本领。
“这些都是我们老师的科研成果,在这里可以得到有效转化。”南京南邮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南邮教授李晓飞介绍,依托南京经济开发区的政策、产业优势以及南京邮电大学的人才、技术优势,研究院吸引来了一批企业,目前在孵高科技项目及相关集聚企业达39家,孵化和集聚效应已开始显现。
“慕名而来”、“行业积淀深厚”、“技术服务到位”成了在孵企业评价研究院的关键词。南京伊莱克创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研发“周界防范”的科技公司。“通俗地说,也就是研究如何给围墙上的铁丝网装上眼睛。”公司董事长史岚介绍,他们的“多维数据融合防入侵报警系统”一旦在某个区域应用,就能够感知进入区域的人、动物所在的地点、位置,“目前机场、学校四周、铁路沿线等都是监控盲区,产品面向的市场巨大。”
“我们是慕名而来。”史岚说,了解到研究院是全国城市安防协会互助合作联盟秘书长单位,且周围已经集聚了一批安防领域的企业,去年7月,公司与研究院合作。
“研究院有很好的安防软件平台,有利于产品的二次开发。”她说,他们正在研发的一个报警系统,其中软件平台的搭建,产品的测试,都是在平台上双方共同完成的。目前,公司的产品已经在一些城市的机场、铁路进行测试。
“对于和研究院合作的产品,我们非常有信心。”面对数千亿的市场需求机遇,史岚争取公司3至5年后能够上市。
“在这个平台上合作,提高了效率,避免了企业的重复投入,节省了成本。”史岚还介绍。
李晓飞院长介绍,研究院建了6个研发中心,从事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搭建了智能视频与语音识别云平台、大数据分析云平台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小规模的科技公司,靠企业独自往前走是挺艰辛的。研究院的共性技术平台,已经得到多个行业的验证,公司可以放心把核心技术放在研究院的平台上去做二次开发,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他介绍,去年承担各项委托开发项目10余项,独立研发项目4项,申报知识成果20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南京陇源汇能电力科技有限公司的业务主要和电力行业有关。公司承接了大量发电站的运检业务。公司副总经理周亚兵介绍,原先公司承接的发电站运检业务靠人工完成,在研究院的帮助下,共同开发了智能运维机器人,组建“配电自动化与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并建设“LEPC陇源汇能电气保护与控制平台”。
“电气保护与控制平台和每个发电站相连,发电站一旦出现问题,平台上就会报警,有的故障还可以自动修复。”周亚并说,这项技术申请到了相关专利,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研究院还帮公司对接社会创投机构,得到深圳银海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3368万元。
去年10月,他们也是在业内人士的介绍下,和研究院建立合作的。研究院不仅为他们解决了30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需求,还牵线在仙林东获得两栋厂房,作为产业化基地。
“在遇到难题时,有了研究院的支持,公司快速成长起来。”周亚兵说,公司已经形成完善的核心技术研发、应用及综合配套能力,成为业内少数几家能为客户提供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的企业之一,2017年企业总产值1000万元,预计2018年将翻若干倍。
南京盾华智能交通科技有限公司与研究院合作,共同组建了“视频图像大数据处理技术联合实验室”,致力于智能交通领域的交通信息采集、信号灯管理、车牌识别等相关研究。去年,盾华智能机箱管理系统成功获批南京市新兴产业重点推广使用新产品,当年产值约8000万元。
“研究院将重点围绕智慧城市、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2025等产业方向,当好‘老母鸡’,不断地孵化有潜力的科技公司,打好研发和市场的组合拳,加速孵化企业的生长和造血能力。”李晓飞在谈到研究院发展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