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和谐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主导精神——周来祥教授访谈录


  和谐观念、中和精神是中华文化的 核心范畴和主导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 和谐精神是中华民族具有巨大凝聚力的 心理根源和传统力量,也是中国社会稳 定发展的精神因素和文化基因,它对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和谐世界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和谐文化的内涵何谓“和谐”?周来祥教授从本体论、 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三个角度指出“和”的 思想是中华文化发展中绵延不断的线 索。从本体论上讲,中华文化强调“和实 生物”。从价值观上讲,“和为贵”体现了 中国伦理、社会、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文化 要求。和谐精神在中国的发源很早,甲骨 文中“和”,原指笙或排箫之类的乐器。因 为各种乐器演奏,需要协奏,所谓“八音 克谐”,因此“和”原本就有协调、调和、和 谐之义。最早《尚书》《易经》开始就提出 了“和谐”观点。西周末至春秋期间的“和 同之辩”对“和”的理解有了新的进 展———“和谐”由音乐协调上升到哲学概 念,其中史伯、晏子、单穆公的论述最为 重要,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所谓“以他平他”有三种不同的情况:一 是杂多的、平列的和,如扬州小菜酸甜苦 辣咸五味俱全并伴有酒香,均衡调和在 一起,韵味无穷;二是主从的和,如“三 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 再如孟子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就明确强调“人和”的至高无上; 三是对立统一的和。
  再者,从思维方式上讲,“和”是“执 两用中”。这是一种更深层的、更稳定的 内涵,它是人的一种深层心理结构、思维 方式,一种行动的指导原则、处理事物的 原则和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也讲求“中”, 《尚书》的《尧典》《舜典》中提到“允执厥 中”,处理事物讲求“执两用中”,即看到 事物的两极,处理时不偏不倚,讲求均 衡、协调。中与和是统一的,中是和的实 现方法和标准,和是中的目的。中国人的 思维和行动方式处处体现着“中和”精 神,“和”的价值观与思维模式是统一的。
  中华和谐文化的特点周教授指出对“和”的选择有民族、 地区、时代的差异。横向比较来看,中华 和谐文化较西方更强调平衡协调,以人 为本。一方面中国偏于平衡协调的中和 文化不同于西方偏于对立的斗争文化。 中国文化讲对立而不对抗,强调“和实生 物”,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和则万事兴,和则两利,斗则两伤,“和” 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西方文化认为斗争 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不斗争事物就不能 发展。更重要的是中国文化认为由“和”而 生的万物,讲求相辅相成、相反相济,求同存 异,共生共荣。
  另一方面古代中国偏于以人、主体 为基点的主、客体统一的哲学和美学,不 同于古代西方偏于客观的哲学和美学。 在西方,特别是近代以来人与自然是二 元对立的,主体与客体不能统一起来,如 西方近代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及现代 的科学主义、人文主义思潮。例如对待人 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中、西方哲学、美学 的观点差异明显。资本主义工业兴起后, 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对立,自然受严 重破坏而报复人类。由此西方产生了生 态主义,其代表是荒原主义派“回到原 始”的主张,认为科技给人类带来灾难,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万物是平等 的。他们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以人为 本,反对人对自然的改造,从一个极端走 到另一个极端。
  周教授强调以中国和谐文化的视角 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是要认识到 人和自然不能对立,人和自然一定要协 调。二是在人与自然统一中要以人为本, 《尚书》就讲“人是万物之灵,”“人为贵”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甚至在强 调自然的道家思想中也是强调以人为本 的,如《庄子·逍遥游》讲人要超越万物、 上升到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三是人在 改造和利用自然时产生矛盾是不可避免 的,这就需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合理开发 的题旨,遵从适度原则。四是要追求“恰 到好处”,这是中和精神的最高境界,如 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厨师做菜时讲 求的火候,庖丁解牛时游刃有余的自由 适度等。西方科学中的“黄金法则”也讲 恰到好处,两者有一定相通性,也有不同 处。“黄金法则”作为一种科学法则制约 着人的思想和活动,而“恰到好处”既掌 握了法则又超越了法则,由一种有意识 的控制变成了本能的行为、自由的活动。 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文化较西方文化更 具有自由超越的优越性,如朱熹强调要 达到一种超越理之必然、礼之束缚的自 由境界,提出“心与理会,不为礼法所拘 而自中节。”所谓“自中节”,就是不要有 意识地、强制性地去崇理、遵礼,要在无 意的言行中都自然地体现理、合于礼。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中和”“和谐”在古代中国是一个贯 彻始终的思想概念,源远流长,普泛性 强,日益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范畴 和主导精神。在发展中,“和”的内涵越来 越深刻,越来越丰富,由哲学概念普泛化 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因素和文化基因,以 致于如中医、书法、武术、衣、食、住、行等 几乎所有文化形态也都强调中和、协调、 平衡,可以说是一种“泛和文化”。 和谐论的新发展———现代辩证和谐论从纵向发展上看,古代的和谐与现 代的和谐是不一样的。从价值观来说,古 代和谐是建立在宗法与等级制度之上, 是一种对权力绝对服从的、不平等的 “和”。而我们现在的“和”是民主平等的 和,这既吸收了西方民主平等的观念,也 不同于西方那种以资本为基础的狭隘 “平等”。我们目前和以后一段时间还会 处在实现人民民主平等这一理想的过渡 阶段,现实中仍存在许多不平等现象,而 社会正是在不断解决矛盾、追求和谐的 过程中进步的。由古代农业社会时的人 依靠自然,到科技社会中人逐渐掌握脱 离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到现在又归合 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都是社 会和谐的阶段性发展。
  此外,周教授指出现代和谐是辨证 的和谐,它不同于古代的“执两用中”,也 不同于黑格尔的辨证法。中国古代是素 朴的和谐,不强调对立,将对立之矛盾都 说成不对立的关系。有些人讲对立统一 时强调将矛盾激化到白热化后再通过矛 盾双方的冲突斗争来解 决问题。如西方戏剧,它 强调冲突,以白热化的冲 突斗争为高潮,高潮过后 才是矛盾的解决。辨证和谐思维讲矛盾, 但更重要的是从一开始就从“和”的愿望 出发去缓和、协调、化解矛盾,而非将其 激烈化。这就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马 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与时俱进,有了 新的发展,对新戏剧的创作和社会问题 的解决有重要意义。如薄熙来处理重庆 出租车司机罢工问题时就不是使用压的 方式,而是采用倾听、商谈,化解矛盾的 协调方式来处理问题。我们不应该追求 官怕民或民怕官,而应该形成官、民互相 尊重、互助互补的和谐关系。周教授在新 著《三论美的和谐》中提出的现代辩证和 谐论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华传统和谐论, 指出现代和谐的本质内涵与基本特征主 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现代和谐的 基础是矛盾双方或多方根本利益的一致 性及利益的不断协调性。二、现代和谐的 发展过程是矛盾和谐体中各因素、各方 面互补互动、互渗互融不断深化的过程, 是亲和协调、团结合作不断增强和提高 的过程。三、现代和谐发展的指向和目标 是各因素、各方面、各关系的互利共赢、 共生共荣,因而发展的特点是渐进性的、 永续性的,而不是突变式的、断裂式的。
  在展望中华和谐文化的发展时,周 教授强调和谐的实现作为一种动态过程 是有阶段性、发展性的。黑格尔讲“正反 合”,周教授讲得古代和谐、近代崇高,现 代丑,后现代荒诞,以及新和谐的发展趋 向,并不仅是一种哲学的逻辑推衍,而是 走向一种人类终极关怀的趋向。“正反 合”并不完全适用,现代辨证和谐思想是 在“正”的过程中就开始解决矛盾,不等 到它到“反”才解决,之后达到一种更高 层次的、有超越性的“合”。此外,一方面 我们应该继续以开放的态度对待西方文 化;另一方面更应该以开放的态度对待 传统文化,也就是大胆地显示出传统和 谐文化及其精神的独特性,与时俱进地 对文化传统进行熔铸性和重组性的创 造,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 观就是对中华和谐文化的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