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我校获批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实现了我校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零的突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是我国最高级别的哲学社会科学类项目,代表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方向和水平,已成为评价单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在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即将开始申报之际,我们采访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国际法视域下我国反恐怖融资法律机制完善研究》的负责人———科研处副处长、副教授兰立宏老师。
十年磨一剑,终摘国家级科研项目硕果自2007年以《国际反洗钱若干法律问题研究》为题撰写硕士学位论文以来,兰立宏老师一直致力于反洗钱问题研究,对国际反洗钱法律、我国反洗钱法律及网络洗钱犯罪的防控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出版相关专著1部,发表相关文章7篇,主持完成相关项目3项。其中,学术专著 《国际视域下网络洗钱犯罪防控策略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版)是国内首部研究利用新支付方式 (互联网支付系统、预付卡、虚拟货币)洗钱犯罪防控策略之专著,从犯罪学、侦查学、网络安全与执法、刑法学、金融学、国际法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网络洗钱与恐怖融资犯罪的防控对策进行了创新性研究,在分别剖析互联网支付系统、预付卡、虚拟货币等新支付方式所具有的洗钱风险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探讨犯罪分子利用这些新支付方式洗钱的具体方法与模式,进而在深入剖析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以及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在防范和惩处网络洗钱犯罪方面的建议、法律、良好做法的基础上,从立法、监测、调查、犯罪收益与工具的扣押、技术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预防、监测、调查、打击网络洗钱与恐怖融资犯罪策略的针对性较强的建议。该学术著作于2017年荣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是我校首次荣获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兰老师介绍说,选择以《国际法视域下我国反恐怖融资法律机制完善研究》为题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历了艰难的过程。自2015年以来,他曾先后围绕拐卖犯罪的国际治理、“丝绸之路经济带”铁路安全与反恐国际合作等问题,两次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尽管这些选题均在他的研究领域———跨国犯罪与恐怖主义之内,但都未果。两次申报失利使他陷入了深深反思之中,他从选题、论证、研究基础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思考总结,在此基础上广泛征求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最终以《国际法视域下我国反恐怖融资法律机制完善研究》为题,进行了认真梳理和精心论证,开启了第三次申报。他认为第三次申报能够中标直接得益于以下原因:一是自2013年以来暴恐活动逐步向全国蔓延,反恐在国家事务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作为国家反恐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反恐亟待加强;二是国家反洗钱工作重心逐步从反腐败扩展至反恐怖等更广泛的领域,反恐怖融资机制与反洗钱机制相比所具有的独特性亟待挖掘和提炼;三是公安政法院校缺乏统一的反洗钱与反恐怖融资教材这一现实,要求对反恐怖融资理论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四是反洗钱与反恐怖融资问题既有交叉,又各有独特之处,自身多年的反洗钱研究为反恐怖融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兰老师说,自己能够对反洗钱问题进行跟踪研究,能够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最终要归功于学校多年来对自己的栽培,归功于学校领导对国家级项目的高度重视,归功于校内外专家的指导及同事们的支持和帮助。
多年孜孜以求,始启法学研究良好开端兰老师中标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属于法学类项目。法学类项目在每年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中竞争尤其激烈。回忆起自己的法学学习与研究经历,兰老师感慨颇多。他说自己本科为英语专业,是郑州大学进入“211工程”之后招收的第一届本科生,但在读本科期间就对法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自大学三年级(1999年)开始自修法律,本科毕业时参加了当时炙手可热的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联考,但以一分之差名落孙山,同时又有幸于2001年9月到我校工作。在从事教学之余,从未放弃法学学习,并于2005年考取了郑州大学法学院国际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硕士学习期间,他奔波于我校教学课堂和研究生学习课堂之间,奔走于国际法学习课堂与其他法学专业学习课堂之间,成为了郑州大学法学院刑法学专业、法律硕士专业等专业课堂的旁听者。他在不断夯实自身法学基础的同时,于2007年顺利通过了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并于2008年硕士毕业时紧紧围绕公安反洗钱工作需求和自身研究兴趣,以《国际反洗钱若干法律问题研究》为题,撰写了8.3余万字的硕士学位论文(国家要求的硕士学位论文字数往往不少于3万字)。自此,开启了反洗钱研究的闸门。
为了进一步提升法学研究水平,他于2010年考取了法学重镇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博士学习期间,他有幸聆听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众多名家的讲座,对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法的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行了广泛阅读,进一步开阔了视域,锻炼了思维。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他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法学院围绕网络洗钱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深入交流。
谈到两次在职研究生学习经历,兰老师感触颇深。他说尽管在职学习较为辛苦,需要经常奔波于工作与学习之间,但是在职学习的优势便是能够结合公安工作需求和自身研究兴趣,从事针对性、实用性较强的研究,并保持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正是由于在职攻读研究生,他才对作为国内外热点的反洗钱问题进行了持续深入的跟踪研究,才有了今天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他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开启了自身研究的新起点。在未来3年间,他将与研究团队一起,遵循“外部威胁—制度脆弱性—制度完善”的风险为本研究思路和“国际标准—外国良好做法—本土化选择”的制度完善研究路径,在了解恐怖融资风险和渠道手段的基础上,围绕反恐怖融资法律机制的四大核心要素:反恐怖融资的监督管理机制、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的认定及涉恐资产冻结机制、恐怖融资的刑事司法应对机制、反恐怖融资国际国内合作机制,分别从法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完善路径三个方面,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并运用国际法和比较法的研究方法,在厘清国际反恐怖融资新标准的基础上,借鉴外国良好做法,提出完善我国反恐怖融资法律机制之建议,努力为构建协调、严密、有效的反恐怖融资法律机制提供理论支撑,为更好地履行反恐怖融资国际义务提供思路建议,为我国金融业顺利走出去并实现反恐怖融资合规提供参考借鉴,为公安政法院校反恐怖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提供辅导教材。
数月零星研究,已获初步成果谈到项目研究进展,兰老师说,自2017年7月项目立项以来,繁重的科研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使他仅能在晚上下班后和周末时间从事一些零星研究。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下来了。他说研究只能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时间只能靠一点一滴地去挤。无论是从事学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还是从事刑法学、国际法学教学工作,亦或从事国家级项目研究工作,他都很享受,因为最终目标都是相同的———服务于学校的科学研究事业和人才培养工作,服务于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他说今年的艰辛付出,取得了初步的回报。2017年,围绕反洗钱和反恐怖问题,分别在《公安内参》(1篇)、《中国刑警学院学报》(1篇)、《公安研究》(2篇)上发表文章4篇。论文《虚拟货币洗钱犯罪调查所面临的挑战及对策》被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组织的全国经济犯罪侦查理论暨经济犯罪侦查数据学研讨会评为特等奖,并在会议上报告交流;《国内外反恐怖融资研究现状、原因及对策》一文分别被2017年中国刑法学会年会论文集和中国行为法学会金融法律行为研究会年会论文集收录,并受邀参加会议,当选中国行为法学会金融法律行为研究会理事。另外,获批立项2017年公安部公安理论及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 《国际视域下恐怖融资犯罪防控机制研究》(2017LLYJTJXY007)。
谈到下步研究打算,兰老师说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实在不易,项目获批只是开端,挑战紧跟其后,国家级课题一定要拿出具有国家级水平的成果来。接下来,他将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组织研究团队,在深入调研、系统研究国内外相关做法及研究成果基础上,早日取得阶段性成果,以法律建议稿、调研报告、论文、专著等形式服务国家立法、执法和外交实践,服务反恐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
长期奋斗在我校教学科研一线的兰立宏老师有着平凡却闪耀荣光的科研历程。一路走来,他有很多的经验与后继者分享。他首先建议我们在校生在搞好学习的同时,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问题进行广泛阅读、深入研究,并把自己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付诸笔端,既有助于提升自身的研究创新能力,又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清晰思考、精准表达能力,还有助于锻炼心性、磨练意志,有利于应对未来纷繁复杂的公安工作挑战,不断提升自身发展潜力。
其次,他建议我们在校生一定要自信,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不断地克服缺点、完善自我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不断地寻找、发挥自身特长,努力将自身特长发挥至极致,在发挥自身特长的过程中磨砺自我、强化自信、完善人格、铸就辉煌。
他就是这样一位长期默默耕耘在公安研究与教育一线的老师,执着而又淡泊,潜心治学,静心思教,在平凡中追求卓越,在奉献中彰显品德。我们衷心祝愿兰老师带领他的研究团队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为公安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文/新闻中心 王唯中(16级管理系)图/兰立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