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线穿山而过,蜿蜒缠绕划破地域阻隔。
巨龙一飞冲天,八横八纵结网神州飞速。冬雪飘零间,又是一阵铁路间的呼啸而过,伫立在中原大地的我们,依着脉搏中心,把着交通命脉。我们以法为基,以警为立,以勤为径,以志为翼,以智为梯。一部1990年出台的《铁路法》,有力保障铁路运输和铁路建设,沿袭至今,然而对于它的探索,却从未停止过脚步。
我们以两届《铁路法》论坛的举办为契机,将这一鲜少有人涉足的领域推入公众视角,虽尚处萌芽期,但好在我们已经上路。翻过论坛中唇枪舌战思想碰撞的一页,一直有人在静观这出戏的进度不断推进,修改与总领,完善与拓宽,荧幕上最初惊鸿却也是背后预演多时的沉淀。导出这一思想“大戏”的,正是铁道警察学院铁路法研究中心,而担任该中心主任的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何恒攀博士。
及尔参天已长成,我自酝酿萌芽时作为2015年成立的我院最早的6个跨学科研究机构之一,铁路法研究中心致力于完善研究铁路法在实施过程中的理论和实务问题,组织学术研讨会、外出调研组织项目申报等,而何老师则始终以一个继承者的姿态继往开来,业精心静。仅在2017年,何老师担任主任的铁路法研究中心就已承办三次学术研讨会:“法治铁道暨铁路法理论与实务论坛”、“中欧铁路安全与反恐”警务论坛、“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铁路法治问题研讨会。虽然研究水平与国内先进水平尚有差距 (铁路法研究相比法学成熟学科研究而言也不可同日而语),但中心已与外界取得了良好的沟通,与国内铁路法理论和实务界代表最高水平的单位与个人建立了联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是一个汇聚法学研究精英的团队,居功而不傲的团队,有深浅,而不言度,因为要容纳百川,有薄厚,而不言位,因为要承载开拓。
及尔腹载过五车,我自前行又五年毕业于代表国内刑法学研究最高水平之一的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的何老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刑法学,而在警院这个以法为基的院校,又在其原有基础上拓展了多门法律学科,例如铁路警务、铁路法概论等新的研究方向。这样看似顺承的转折,其背后的积淀岂朝夕可得。道虽同,转折却未知,但仅一个五年的时间就构建出了一枝多脉的大树。作为支柱性学科的法学,校园里可能很少有没听过何老师授课的班级,一颗不带半根草去的拳拳之心,一片倾囊相授的执着,我们在课上更多感受到的是知识的真挚。
在枯燥难学、复杂难背的法学学科统一论调下,何老师的课引经据典,博采众长,以一个更现代化的角度治学授业,更贴近生活,更贴合实际,却又不失系统性和严谨性,可能是法学的核心之所在。也许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一个小五年的积淀下,治学之知识性才是最关键的点。
《税收犯罪立法研究》《刑事责任能力适用》2部著作,轻击搜索,你可能会看到熟悉的名字,作为读博之前完成的旧作,何老师提起来只用到“拙作”二字。
而现今,作为副主编、参编《刑事和解制度的多维研究》《<刑法修正案 (八)>解读与评析》《铁路法教程》等著作、教材7部;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省部级项目3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对作为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的他而言,专心治学才是辉煌的延续。
及尔思与未离时,我自心系又一程“侦查系2013级八中队经济犯罪侦查专业”,这是我在他的朋友圈看到最多的名字。第二年工作的他与他们相遇,“那几年以校为家,使我迅速、全方位地融入了学校”,“那几年我得以用不同的视角了解到了学生”,回望,只想道一句“难忘、充实、珍惜”。相离莫相忘,且行且珍惜,可是,山高水长,再难相聚。我在这些句子里感受到了温暖和留恋,为师者,擅业,却也敬业。之后的何老师,转换了身份,可是,不管在哪个岗位,何老师心中最深的牵挂亦是学生,想的最多的也是如何为学生服务。新起点,在学校系部整合的过程中,何老师调入铁路警务系(筹建),又将在铁路警务教学研究领域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牵头进行铁路公安派出所勤务、警察实战法律法规等课程建设。图/17级警务系 李紫云文/15级轨道系 王静如 17级管理系 倪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