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不忘初心弘扬传统文化树安农学子文化自信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华夏五千年文明史蕴含的博大思想内涵,唤醒青年学子对传统文化的景仰,增强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对于中国文化的振兴发展之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安徽农业大学学子们积极行动,自觉在校园开展了一场场弘扬传统文化的专场活动。
  2017年11月7日,安徽农业大学民乐团、白玉兰文学社、神农茶协会、曲艺社等六个学生社团共同发起并组织开展了"传统文化艺术周"活动,该活动是我校第一届传统文化类大型实践活动。活动涵盖乐器展、民俗作品展、茶具展示、民乐知识竞赛、国学知识竞赛等内容,开展当日,吸引了五百多位同学的参与。短短一周的活动,在校园中掀起了一阵传统文化的热潮。
  记者联系到参与本次活动的民乐团团长汪京。谈到艺术周的举办,汪京笑了笑,说:“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应该主动为传统文化传承做些什么,通过民乐演奏让传统文化走入同学们的视野是一种不错的尝试。”同时他也坦言,虽然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但真正了解传统文化的并不多,还需要继续努力,让青年学子从细微处发现传统文化的美。
  活动中,作为“传统文化艺术周”主办方之一的神农茶协会推出了“茶学知识竞赛”以及“茶具外观设计大赛”两项活动。茶协会会长张颖同学说,茶文化作为中国古老文化的一员,有着深厚悠久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不应该被人们遗忘。参与本次活动旨在普及茶知识,让茶文化更广泛地被接受和喜爱。最近,张颖正在寻找更多的宣传平台和合作组织,寻求更好的方法去提高社团实力,让茶文化深入到每一个安农学子的心中。
  通过社团等学生组织线上线下的努力,传统文化在校园里正悄悄散发它的独特魅力。不忘初心:青年爱好者的文化执着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丁庆旦同学说:“当深入到民乐这个大家庭中,我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人和我一样热爱传统文化,共同坚持与努力着。”
  刚刚入团的17级汉语言文学孙婧怡也是民乐爱好者,“从乐器中了解历史与文化,倾听音符背面的故事,这是一种很棒的感觉。”她说。
  16级茶文化与贸易专业的曲凇萱是曲艺社的一名成员,对戏曲扮相与唱腔有着浓厚的兴趣。进入社团后,曲凇萱开始进行更加系统的戏曲学习,为了学习戏曲,传承这门艺术,曲凇萱牺牲了许多平时休息娱乐的时间。但谈到此,她仿佛并不在意。她还补充道,其实传统文化离我们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遥远,它就我们在身边,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关于未来,曲凇萱有个小小的心愿,她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戏曲文化的传播者,让更多的人领略戏曲的文化之美,让它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自觉自信:学子的文化传承意识17级应用心理学的李佳表示:“学校的传统文化氛围是浓厚的,有丰富多彩的讲座,也有趣味横生的文化节,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应仅仅流于表面,希望以后还有更多类似"传统文化周"这样的活动,引导学生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对于继承传统文化的意义,16级茶学 (茶文化与贸易方向)专业熊方威同学有着自己的一番见解:“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有责任去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学习,在传统文化中收获,《道德经》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这句话就给过我很多启发与帮助,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6级英语专业的汪丽娟同学同样喜欢传统文化, “我最喜欢纳兰容若的诗,‘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越长大越能明白这首诗的含义,如果每个人都像初见那样美好,那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误会和摩擦了。”对于未来,汪同学希望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努力成长为一名翻译,将我们国家的优秀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高屋建瓴:教师们的文化期盼提起传统文化,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黄洪雷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特别强调了文化自信这一点,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不应该成为阻碍传统文化的因素,而应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助推力,通过现代科技筑牢我们的文化自信。
  对于举办传统文化周活动,黄洪雷认为,“这类活动的举办,有利于同学们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氛围,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精神上的陶冶,情感上的寄托”。他说,“我们扎根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上,如果我们丢弃了传统的东西,那我们就没有了根,没有了自我,所以,一定要牢牢地把握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弘扬传统文化中增强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