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80后”老党员助农脱贫致富记


  引 子他,是大山里农民的儿子,深爱着这片养育了他的土地;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党的农村扶贫事业;他,是一位特殊的“80后”,82岁高龄依旧活跃在科技助农脱贫致富的路上。
  他,就是湖南文理学院退休教师王锡科,一位33年如一日引领数千农民发家致富的优秀共产党员,他的故事早已传遍了他热爱的那片乡村热土!
  坐摩托车走乡串户助农致富的“80后”
  走进鼎城区原长岭岗乡安家岗村,你会发现,这里地理条件虽不优越,但村民们却过着怡然自乐的富足生活,家家户户都住着小洋楼,楼房前后庭院深深、绿树葱葱,院落收拾得十分干净,呈现出一派祥和文明的景象。
  由于合乡(镇)并村的行政区划改革,长岭岗乡已并入蔡家岗镇,而安家岗村也和另外两个村合并为落子山村。现落子山村主任郝有寿介绍,十几年前的安家岗村并不是这样,那时这里的村民生活都很困难,今天安家岗村发生的这些变化都得益于湖南文理学院一位退休的老教授,今年82岁的王锡科老人。
  郝主任说,在长期的科技帮扶过程中,农民朋友不仅得到了实惠,还和王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安家岗村的村民都亲切地称他为“王老”,只要听说王老要来,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来接王老去家里吃饭,邀请王老尝吃家里的水果和新鲜蔬菜。
  郝主任还没有介绍完,村民杨天久便骑着摩托车来到村里,他说,听说王老来了,我特地来接他到家里吃中饭,家里还有好多人等着王老呢。
  82岁的老人还敢坐摩托车?杨天久却不以为然,他说:“王老虽然80多岁了,但长期在村里和我们一起劳动,一起吃饭,一起睡觉,现在身体还硬朗得很!”这一点,也得到郝主任的印证,他介绍说,坐摩托车对王教授来说就是“家常便饭”。正因为80多岁的王老身体硬朗,思维清晰,人们有时也戏称王老为“80后”。
  在杨天久家里,当地村民王忠明等待王老的心情最为迫切。看到王老到来,他一边问候王老,一边从自己的摩托车尾箱拿出一盒“礼物”送到王老面前:“王教授,我硬会急死,你看,我家里的桑枣树结出来的果子都是这个样子,这个事情你如果不跟我解决的话,我就会不仅伤枣,而且还伤心哎!”王忠明看到王老到来,就像看到了救星,情急中还不忘玩了一把幽默。王老仔细观察王忠明带来的病果后,当即指出了果子的病因,并告诉了王忠明的防治方法。这可乐坏了王忠明,他说,今天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在杨天久家里等候王老的,还有另外一个村民杨世魁。40多岁的杨世魁远近闻名,而让他成名的,不仅是他家的桔园和杨梅园种得好,更是因为他跟王老学了一门拿手绝活———嫁接技术。“主要是杨梅嫁接,一般人嫁接杨梅都不得活,他(杨世魁)次次都成功,临县临乡的人都来找他。”杨天久介绍说。
  杨世魁还是乡亲们公认的当地王老最得意的徒弟。“我一直没有像其他年轻人一样出去打工,就在屋里跟着王老干,现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关键是有了自己的产业,老了后也衣食无忧了。”杨世魁眼里充满了感谢之情。“他现在每年收入八九万,他就靠这些不仅修了自己的小楼房,还培养了两个大学生,现在两个大学生都参加工作了。”杨天久补充道。
  “安家岗村在王教授的引导和技术指导下,靠种瓜果每年收入五六万的农户蛮多,最初跟他干的郝新甫都成了省级科技示范户。”落子山村党支部副书记郝仕桥介绍。花甲老人再出山的扶贫不了情王老与安家岗村的不解之缘,还得从2002年说起。当时,已过花甲之年且退休在家的王教授受常德市委统战部的邀请和委托,担任生态农业专家组组长,带领几位资深专家到当时的长岭岗乡安家岗村办生态农业点,就这样,王教授一干就是十多年,成了当地百姓致富创业的依靠和精神支柱,和当地老百姓成了“一家人”。
  市委统战部为何偏偏要请已退休多年的王教授出山呢?“王教授自从1985年开始,就在古丈县罗依镇且茶村开展科技助农脱贫工作,只有几年的时间,就让当年人平收入仅200元的且茶村村民收入达到5000元左右,而且让且茶村从当时的贫困村一跃为全县的双文明村,一下就让王教授‘出名’了”。同样已经退休多年,王锡科老师昔日的同事,现湖南文理学院离退处党总支第四支部书记李祥发老人给出了答案。
  说起回古丈县助农致富的过程,王老回忆道,那全凭当时的一腔热血。因为王老师是古丈县人,1985年初,应古丈县委、县政府的邀请,满怀激情回到家乡开展科技扶贫工作,但当时令王老师意想不到的是,自己帮扶的且茶村远比自己想象的情况还要差。“且茶村属于凤滩水电公司水库移民安置区,地少人多,仅有的人平2分地还十分贫瘠,要想脱贫,是十分的困难。”
  但不服输的王老师,偏要啃这块“硬骨头”。他根据当地的土地情况,准备动员群众种植柑橘树,时任古丈县的张副县长提醒他说,要在这里种植柑橘,就要解决这里“栽不活、活不长、长不结(果)”三个问题。为了让当地乡亲心服口服,踏踏实实地跟着自己干,王老师硬是从一个熟人那里租了4分地,栽了202株橘苗,并放下豪言,保证三年结果。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的培育,202颗橘树颗颗丰收。1987年10月15日,古丈县政府带领全县各乡镇和县直单位80多人前来参观验收,共收柑橘1755.3斤,获利2千元,相当于当时该村10人的年收入。
  王老师一炮而红,全村人都打消了顾虑,一起在王老师的指导下大力种植柑橘,至2007年,该村柑橘面积就达到了450亩,仅柑橘一项就达到了人平收入5000元左右,基本摘掉了贫穷的帽子。尾 声王教授多年行走乡间,引领和指导农民科技致富的事迹令人感动,也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常德日报、常德晚报、红网、百度、谷歌网站纷纷对王教授的事迹进行了报道,他的事迹,被收入到《中华魂.优秀共产党员成就博览》、《华夏英杰》、《光辉岁月》、《中国专家辞典》等书中。
  落子山村党支部副书记郝仕桥介绍,他注意到了一个细节,就是王老不管什么季节、什么时候来落子山村,他的胸前都带着一枚党徽…… (邵启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