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年盛夏, 由招就处新媒体与宣传中心学生李星妍、 吴玉梅、 范豪伟、 黄培根、 钟婉方、 古诗雨、 杨鑫宇、杨洁、 付莘茹、 王雪尔、 刘子晗、 彭源等一行十二人组成的 “青春向前” 暑期社会实践队利用暑假, 在崇州市文井江镇展开了精准扶贫实践。
他们通过调研, 分析





  将知识引进去 把产品带出来
“你搞啥子的啊?”“我们是来帮你们卖笋子的!”坐在王光贵老人家的院坝里,实践队的同学向村民们解释道,并给村民们讲他们将如何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帮他们推销笋子。
  在文井江镇清泉村,生长着一种美味的特色竹笋—— —牛尾笋。牛尾笋有一个特点:在摘下后会迅速变老,口感也会随着时间慢慢变差。所以村民们必须在凌晨就要背着背篓上山采笋,再回家将新鲜采下的牛尾笋蒸煮以保持新鲜口感,并在第二天凌晨坐面包车沿着陡峭的山路下山,到二十多公里外的镇上以低廉的价格售卖。
  “村民们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对笋子进行种植、采摘和售卖,而收入却很低。”通过初步的调研分析,队员们了解到,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村中的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村中多为老人小孩,
互联网知识匮乏,产品的影响力不足;产品深度开发不够,产品价值没有留在农民手中。针对这些情况,来自于招生就业处新媒体与宣传中心的实践队成员们,在想能否基于自己在学校从事新媒体工作的优势,用自己所擅长的东西去帮助村民。于是,实践队员们通过走访、调研、分析,为当地政府提出了一套关于茶竹产品深度加工和销售的方案,并结合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和自身媒体资源推广的特长,为当地拍摄一部宣传短片,旨在让村民们能够更加切实地感受到自己劳动的价值,让更多人愿意来购买这些产品,让更多青年人愿意返乡创业留在农村,打造崇州牛尾笋的品牌,让品牌为村民创造价值,让更多的产品价值留在农民手中。
将坚持留于心底 把困难抛诸脑后
“最困难的不是崎岖和炎热的自然
环境,而是在创作过程中没有寻求到方向。”实践队员李星妍说道。他们花了足足一个星期的时间,进行了相关走访调研、踩点策划。在这期间,一共走访了6 个村和社区,调研了 131 户人家,共计往返步行改为 50 多公里山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视频拍摄人物,实践队员一边想着回头,一边也不愿放弃。终于,实践队员们顶着烈日徒步走了 4 个多小时山路爬上山顶,来到最后一个村—— —清泉村时,在山路的尽头他们终于找到了视频主角—— —王光贵老人。
  “我们去了 8 个女生和 4 个男生,大家一起在镇政府的会议室里打地铺。吃饭就在镇政府的食堂里,每天就吃当地的特产—— —各种方式做的笋。”回忆起实践的经历,队员笑道。即使是夏天,夜晚的山村也格外地冷。回到住宿处的队员们只能在厕所里洗澡。收拾完毕后,他们继续总结一天的工作,整理调研报
告、编辑并投放新闻稿件、策划脚本、整理拍摄素材,并对第二天的工作做出安排计划,工作到一两点都是家常便饭。
  “投放的新闻稿了无音讯,是我们在做推广的时候遇到的最大的瓶颈。”从刚开始的依次给各家报纸打电话,投递稿件,但只换得淡淡的一句:“如果我们觉得有价值的话,我们会让记者来。”再到编辑消息模板,每隔十分钟给《人民日报》微博发送一次私信。终于,他们的坚持被看见,《中国国家地理》官方微博关注并转载了他们的图文作品,当天点击量破 17 万。紧接着,《人民日报》、《央视一套》、中国新闻网、《扬子晚报》、《华西都市报》等 30 余家媒体转发了《崇州牛尾笋,山水文井江》,作品点击量迅速超 200 万次,并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网友们也纷纷为他们的事迹点赞。
将特色传递 把精神传承
同时,针对物流不便,产品销量低,
产品价值外流等问题,实践队员们因人因地献计献策,完成了《基于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对文井江镇牛尾笋、茶竹文化产品加工和村镇自物流体系构建的思考》的报告并提交给当地镇政府,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充分肯定,并且当地政府表示十分愿意和实践队员共同探讨,落实方案。
  回访中当地政府已经开通了电商渠道,同时队员们也在积极的帮助政府推荐适合的电商渠道,进一步助力清泉村的精准扶贫工作。“欢迎购买崇州市文井江镇张家沟牛尾笋,我们的笋子新鲜清洁、笋肉丰腴、肉质脆嫩,笋子有光泽不萎篶,具有‘鲜、香、嫩、脆’的特点……”清泉村牛尾笋的知名度显著提高后,当地村长的手机铃声也更换成了宣传牛尾笋的语音播报。“你们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钱买不来的知识、观念和思维。”清泉村村委书记任建芳感慨。经
过实践队成员们的宣传,村民们从一开始的自产自销发展到产业化经营,改变了原来的经营模式,也不需要再各自赶远路低价出售笋子了。
  提起实践队同学们的这次实践,团队指导老师张敏谈到,这个活动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大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基层,用所学的本领服务基层,服务社会,回馈百姓,提升大学生深入基层创业立业的信心,实现大学生实践成长和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作用。队员吴玉梅说道“虽然终有一天我们会毕业,但是招生就业处新媒体与宣传中心的小伙伴们一定会持续的跟进这件事,同时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同学可以和我们一起将自己的青春力量注入精准扶贫事业,精准扶贫,我们一直在路上。”
(大学生全媒体中心 耿洋 邹莹 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