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校 园 共 享 :公德与公义的试炼



在半掩的门扉里,一位女生在共享的诚信书屋里安静地挑选着自己喜欢的图书。


  “高等学府,理应成为社会文明的表率,且从共享单车做起。”这是来自一位大学教师的朋友圈里的一句话,配图为随意堆放在校道上的上百辆共享单车。
  不断涌动的共享潮流,已引起了各界的关注。笔者在持续关注共享现象后发现,虽然共享单车还未大规模地进驻华电,但各系的诚信书屋和澡堂的公共用锁已先行一步,开启了校园共享之风,从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共享潮正考验着我们的文明与公德,毁书、丟书和“以锁占柜”等行为让校园共享蒙上了阴影,甚至有个别同学将校外的共享单车锁在校内车棚里据为己用,这些不文明的校园现象不禁引人深思。
  共享,早已深入校园共享,作为一种更优化的资源消费模式,能够将有限资源的使用权通过需求分配给不同的人,供其在不同的时段中共同享用。
  这一理念旨在将众多资源进行重组与整合,按照共享资源的服务范围以及空间联系,形成一种脉络分明的有机整体,使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共享经济现在之所以能够“大热”,其优势恰在于充分利用资源。以共享单车为例,企业在多个公共位点提供自行车,市民支付押金便可以骑走,在结束行程后选择合适的地方停下即可。如此,“随骑随走”的模式怎能不让人心动呢?当你不需要时,它不占用你的空间;当你有需要时,它随时为你服务。共享通过这种形式时刻满足着大多数有需求的人,其便利也就可见一斑了。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书屋和浴室公共锁可以让我们轻松地借到需要的图书、安全地存储自己的私人物品,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实际上,在校园内,大部分公共资源都是以这种模式流转和运作的,共同使用的教室、桌椅,一起运动的操场、器械,集中传授知识的平台等理论上皆是如此,正是这种模式使大学提供给学子的资源利用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万人大学”中,没有足够数万人同时使用的师资力量、书籍储备和教室容纳量,但我们仍然可以享受井然有序的大学校园生活。倘若没有共享,同样数量的教育资源不足以分配给如此多的大学生。
  大学校园,一个类似于社会又有别于社会的半开放社区,也会衍生出其独具特色的共享产物。当社会中的一系列实物共享平台陆续出现,校园实物共享平台的诞生也紧随其后,它以诚信为前提,以共享理念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目的,实现线上选择、沟通,线下交易、传递。校园共享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实物共享平台将部分同学不再需要的书籍、笔记和体育用品等分享给有需要的同学。对于前者而言,不仅能够腾出紧张的寝室空间置放下学期的学习、生活用品,还降低了一些耐用品的使用成本;对于后者而言,不仅节省了一部分开支,而且还能得到学习方面的帮助。局限于校园之内的校园实物共享平台,作为共享经济的一种特殊模式,也促进了校园内的资源共享。
  在便利和节约的前提下,校园共享令我们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更多的服务与资源。在资源分配当中,共享具有无可辩驳的优势,但也绝非一个完美的“最优解”。共享有一个大前提,它是基于需求方和供给方的道德与信誉建立的,也对此抱有较高的要求与期望。
  公德,需求方的坚守共享,是对需求方的公德的试炼。
  140年前,美国传教士亚瑟·史斯密,在实地考察中国后得出过一个结论:中国人高度缺乏公共意识。为此,他还写下了《中国人的素质》一书,其中虽不乏以偏概全的误解,但其尖锐指出的“中国人不仅对属于‘公众’的东西不感兴趣,而且防范不严,很容易成为偷窃的目标。铺路的石头搬回家去了,城墙上的砖也一块一块地不见了”,确是戳中了当时国人的痛脚。偌大的中国之所以败于少数外国侵略者之手,除了武器和制度上的落后外,国人公众意识的冷漠也难辞其咎。时至今日,我国的综合国力远超过去,整个社会正在向“公民社会”快速转型,国民素质也正在逐步提高,但离我们所期望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随便浏览一下新闻,我们不难发现,共享单车自投入使用以来就饱受争议,乱停乱放、随意破坏、据为己有等问题层出不穷。校园共享也面临着相似的困境,曾经雪白的墙壁如今满是涂鸦与雕刻的印痕,原本完好的桌椅逐渐成为“摇摇椅”……笔者以为,部分使用者之所以如此心安理得地“虐待”公共资源,公民教育长期缺位无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时至今日,“发展公民教育”对大多数人来说仍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名词。对于发展公民教育的概念,联合国早在1975年就给出了一个清晰的定义,即“发展公民教育”关注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人权、尊严、自主及社会公益等活动;鼓励思想交流与汇集,并行动起来以推动社会改变;塑造一个较合理和公正的社会和经济秩序。可惜,我们的公民教育长期屈居于应试教育的光芒之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且教育方式过于落后,难以入心入脑,形成良好的习惯。
  中国人情社会的传统,对法治和规则的长期轻视也是公德缺位的一大主因。胡适在《道德和规则》中就谈到,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胡适说的虽有些偏颇,但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法治和道德并行不悖,特别是我们在步入全面构建法治社会的今天,完善的法治与精致的道德绝对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治国神器。
  公民教育缺失造成的自私自利让少数人摧毁了属于公众的秩序与便利,这种漠视他人福祉而只满足于眼前的利益的人仍屡见不鲜。公德、素质、教养等曾经老生常谈的词汇,在文明进步的今天更应该大胆走出纸上谈兵的困窘,挟法治之威,助道德之势,塑造公民公德,执着守护社会公众的安宁与幸福。
  时至今日,社会公德已经成为了社会热词,走入了公众的视野。但是,笔者以为,若人人自觉遵守规则、主动为他人着想,时刻关爱他人,中国的公民教育才算到位,中国人的公德才算真正养成。而形成“公民意识”,助力公德永驻人心,高等学府的莘莘学子们有着当仁不让的使命!
  共享,这种便捷全民的设施,只有在一个讲公德的社会环境中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换而言之,共享已经在无形之中演变为一场针对社会公德的试炼。
  公义,供给方的良心共享,也是对供给方的公义的试炼。
  有人以为,只要热心参与了社会公益事业,就是在按照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塑造了社会公义。实则不够,在针对共享资源的物质提供和实际管理等方面,具体工作的缺位同样是失义的表现,如计划与使用不匹配、考量与监督不周全、管理与维护不到位等。
  在公共财物的计划与使用方面,社会公益事业与共享市场竞争之间是存在矛盾的。仅从摩拜与“小黄车”来看,两者计划在今年向市场投放约两千万辆共享单车。加之其余数十家共享单车企业的投放量,市场内流动的共享单车保有量将超过三千万辆,但真正的消费市场将在这个保有量下接近饱和,其后续的发展将陷入“停滞”。在校园内,类似矛盾也是客观存在的。图书馆藏内,许多书籍、期刊供不应求,也有不少书籍无人问津;体育场所中,网球场、羽毛球场高度紧张,扩建计划却遥遥无期;学生宿舍内,每层楼的卫生间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同学们的实际需求。
  在公共财物的考量与监督方面,相关秩序与法律的不完善就意味着人们犯错成本低,进而导致少数人习以为常、心安理得,甚至是理直气壮地忽视它们。公德的缺失往往并非是与生俱来的,也不能排除外部不良环境的影响。由于“别人都这样”,久而久之我这样做就成了“合理”的。诚然,共享的诸多矛盾不能光靠规则的约束来解决,但这绝不是疏于立规的借口。一系列监督、惩罚措施的制定,将提高违背公共规则的成本,人为破坏公共资源的现象也定会有所收敛。对于保护校园公共资源,如果将相应条款纳入校规校纪当中,充分发挥校内监控设备的作用,通过对每一位破坏公共资源的使用者进行监督,难道还会有人乐于做这些损人不利己的小动作吗?
  在公共财物的管理与维护方面,供给方理应尽到自己的维护义务,而不是在提供相应物质资源后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正如在共享单车的经营中,供给方不仅要约束需求方,自身也得做出努力,例如:进行车源调配、日常保养和对破损车辆的集中维修等。校园内也是如此,学校对已经损坏的教室、体育场馆和宿舍后勤设施等进行定期维护和修缮,不仅将使校园风貌焕然一新,而且同学们也会对崭新的设施加倍爱惜。
  如果共享资源的提供者能够进一步端正自身的态度,提供更合理的共享资源、更到位的监督机制和更人性的管理模式,积极维护共享平台的高效运转,共享的前路将更为明朗。
  便利公众,共享就在提供服务的同时逐渐升级为一场针对社会公义的试炼。
  共享,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它将用有限的成本产生出最大的价值。
  发展至今,校园共享已经小有成效,但它的未来究竟会是什么模样?笔者也不敢妄加猜测,因为它的未来正取决于我们每一位局内人的文明举止。提高社会公德和升华社会公义都是需要中华民族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也是供给方和需求方彼此磨合、相互体谅、共同成长的过程。作为新兴的资源消费模式,共享经济如火如荼,校园共享也构成了对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双重试炼。
  除了公德、公义与基础的知识,大学生其实一无所有,但我们是这个社会的未来与希望。作为一名华电学子,我们应当努力做到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在他人伤害社会公义时加以制止。笔者相信,中国的“公民社会”终会来临,校园共享将福泽更多后继者,共享经济也定会拥抱一个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