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企业实践“升值”记
!!!!!!上学期,我代表工学院电气系来到航空学院进行挂职锻炼。2个月的锻炼实践期转眼而过,我感觉收获很大,学到了很多原来没接触到的知识,专业成长非常迅速,有很多的心得体会,也有一些对教师个人发展的新收获。
在生产一线,我转变了工作态度!!!!实践的每一天里,我印象最深刻的都是企业里感受的爱岗敬业的精神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处于企业的工作环境,我深受感染,形成了认知、思想上的变化。我明白了,工作的态度就应该是这种忘我的状态,和全神贯注、全力以赴的劲头。我真正理解到了,无论在哪个岗位上,爱岗敬业的精神和专注的工作态度是做出工作业绩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在学校里教授的理论和在企业里所学到的东西是有差别的,学到和做到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我深深的懂得了,要想自己在日后工作生涯上有所突破,就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自己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增长,在实践中寻找奋斗的方向。
企业的每一道流程都是非常严谨的,不容出错,在飞行训练中,更不容许任何环节出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飞行训练,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作为教师,只有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度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才能培养出合格的、能为社会所用的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原来在工作中存在的偶尔的懈怠思想一扫而空,要树立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责任感和迫切性,同时要增强治学的严谨性。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把在企业中所学到的吃苦耐劳,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同时,要把这种精神传播给学生,以身作则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短暂的实习期间,我通过观察、询问请教、动手实践等方式对一线生产进行了解,但是面对新的飞行技术和新的技术我最终感到自身知识的匮乏,才知道“学无止境”的道理。只有把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践运用相结合的心态,才能更完全的掌握专业技能。
在生产实践中,我找到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实践锻炼时,我体验了企业工作的艰辛,更重要的是,普遍感受到了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需求存在的距离,熟悉了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与管理制度,在教学理念上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为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需求规格、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符合职业能力形成规律高等教育新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明确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为实现教师重构课程教学内容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实践锻炼过程中,我们要虚心求教,完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院与社会的沟通,这样不仅实际工作能力有所提高,进一步激发了自己对专业的兴趣,并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在专业领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日后,我们同样要进行教学改革,让学生富有知识,更要学生富有能力。
在生产一线,我对如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使我明白了,企业对学生素质和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不是随口一说,而是与企业的生存发展、行业的振兴衰败、甚至和国家的经济前景好坏密切相关的。在锻炼中,我对教学改革进行了思考,了解到教学与企业之间的差距,了解到当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差距,为以后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的工作中能有进一步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使自己对于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真正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在实际操作中,我找到了科研创新的目标不到到企业实践锻炼,就不能深刻了解企业的经营实际,更他不上有的放矢的创新。参与了实践,才能带着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飞机维修技术人员和飞行教员请教,提高和推广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能力,掌握了企业相关生产工艺和新的技术信息,同时对企业运作模式、企业文化、企业经营理念有了充分的认识,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并对所属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了深入的了解。
脚踏实地地深入公司一线的活动,将培养环境从传统的教室、会场转到企业的飞机维修基地和训练现场,把传统的学科专家讲学变为和企业行家的工作交流,把传统的就书论事转为真实训练,把传统的以教学大纲、专业教师培训为主转达为以企业标准、技术标准、民航标准培训为主。培训的形式、内容有了很大的改变。在师资培训的实效性、针对性、操作性方面实现了大的突破。
实践锻炼是培养“技能型”、“双师型”教师的需要。我们大学教育对教师有特殊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能力。深入企业实践,使我们专业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得到了升华,实践教学能力和解决职业岗位实际工作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为了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特别是社会实践经验缺乏的青年教师,更要到专业的企业去实践锻炼。工学院 于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