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法 政 系 读 书 会 :做改变未来的参与者



在读书会上,老师只是就所读内容做一些简单提示,引导同学们主动去读书求知。


  “读书会的创办不易,很多桌子、椅子都是老师们集资购买的,但我们一直在坚持,也有信心越做越好,因为培养更高质量的学生是一种终生成就感。”这是法政系社工专业胡宏伟副教授接受采访时的一句话,也是让笔者感触最深的一句话。
  在工科专业为主的华电,法政系的发展对比电力、动力等优势学科自是不如。同时,比较浓厚的功利主义氛围,让社会上流传的“读书无用论”正在慢慢成为更多人的惯常思维,也让学生普遍喜欢做见效快的事情而不能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学问。有鉴于此,2011年至今,法政系的老师们依据在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观察,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打造了一种特殊形式的“研究型第二课堂”———读书会。
  专业有专攻在整个读书会体系中,社工、公管、法学根据学科差别各有不同。
  社会工作专业将“建设小而强的精品学科”作为建设目标,以科研为导向探索了一整套学科建设方案,读书会机制是其中的一种形式。“社工、社保科研读书会”是法政系最早建立的读书会组织,成立于2011年5月,由胡宏伟等教师组织学生成立,至今已六年有余,致力于打造一个教师与学生联合互动的科研俱乐部,通过老师带领学生阅读经典科研论文和著作,特别是通过方法讲解和写作引导,带动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突出训练其研究性思维和学术能力。
  公管读书会则将兴趣作为第一要素。据负责人秦伟江老师介绍,建立读书会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源于对一种现象的思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能够表现出很强的灵活性和发散思维,但是对问题的分析往往不够理性,浅尝辄止。秦伟江从2014年开始进行尝试,并在2015年上半年实现了读书会的体系化,以讨论学术专著为主,兼顾社会热点,通过老师的引导来激发、引导学生的兴趣。
  法学读书会的创办目的则显得格外“朴实”,就是让学生自由地读一读书,主动地进行思考。读书会负责人霍文良老师认为同学们被电子产品占用太多时间而没有心思认真读书。结合专业特点,法学读书会十分重视学生们的思辨能力,“在互联网时代,掌握知识已经不再成为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应用知识、辨别是非、对问题作出解答,而这正是很多学子所缺乏的重要素养。尤其是对于法学的同学们来说,社会上对于一个案件的说法可能有不同版本,因此,如何看待、分析,得出自己的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霍文良相信,相较于课堂,读书会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学会发散思维和独立思考。
  以读书会为载体,教师和学生在课下再次聚集起来,共同学习、交流,形成了师生相长、砥砺塑造的格局。
  争论与共鸣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三个读书会都格外注重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希望能通过活动吸引带动更多的学生加入,逐步扩大读书会的影响力。
  社工、社保科研读书会的日常活动主要分为两种形式———“综合能力提升系列活动”以及“社工、社保科研公开课”,两个活动的周期均为两周一次。综合能力提升活动主要带领学生对相关专业研究进分析、品鉴,侧重于学生基本研究能力的提升;而社工、社保科研公开课则由教师团队向学生们分享研究技巧,如论文的写作、数据处理过程等,更加注重方法、技巧的操作性训练。
  公管读书会的活动分为学生分享和老师分享两类,或由学生代表作阅读报告,其他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或由老师讲解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形成争论与共鸣,进行一系列类似头脑风暴的互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捕捉兴趣,深入思考。
  法学读书会在活动形式下足了功夫,主要开展以学生为主的活动,例如,由学生自主准备紧贴时事热点的主题进行讨论交流;邀请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司法人员为学生们讲解法学知识,分析实践中法律和理论的差距等,希望通过多元的活动主题让学生理解知识该如何灵活运用。
  然而,常规活动仅仅只是法政系读书会活动的一部分内容,以社工、社保科研读书会为例,教师团队还设计了其他一系列的学科建设方案,包括“1+2+N计划”“夏令营育鹰计划”“两提一助计划”等,涵盖了学生培养、学科建设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科建设体系。其中,“1+2+N计划”就是依托科研读书会开展的两项常规活动,形成N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自由组成的科研小组。在科研小组中,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发挥“导师”角色,形成了小组内传帮带、梯次培养的本科生培养机制,促进读书会内部知识传递、分享的良性循环。2016年6月13日,由读书会牵头举办了“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美国罗格斯大学的知名教授、研究员受邀参加活动并给予了高度评价。高规格的研讨会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提振了学科信心。
  除此之外,法政系读书会还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持续丰富活动内容。下一步,法学读书会将举办一对一的“法庭辩论赛”,并将定期邀请毕业生分享学习和工作体验。公管读书会为了照顾不同学生的需求,将在未来开展针对论文写作等实用技能的主题活动。
  如何更好地组织读书会,让其真正成为帮助学生提升自我的一大载体,法政系读书会一直在思考。
  教学共相长读书会让学生们通过自主选择机制加入课外课堂,而教师们则利用业余时间义务指导、培养这部分学生,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从而引领了整个学科的学风建设。
  在谈到读书会的作用时,社会工作教研室主任胡宏伟说道,“对学生个人来说,社工、社保科研读书会提供了额外的科研训练,让他们在保研、考研、出国以及参加各种竞赛中更具优势,在科学研究、竞赛获奖等方面均表现优异。值得一提的是,科研读书会机制直接激发了学生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兴趣和信心,2016年,社工本科的考研率高达48%。以往读书会培养的许多学生都被北大、浙大、港大等著名学府录取,这与我们一整套的培养、训练方案是分不开的。”即将步入大四的读书会成员张楚说,“读书会培养了我的学术思维能力、文字写作能力、定量分析能力和组织能力,我特别感谢这个机制,感谢老师和学长,这里有耕耘更有收获,有付出更有回报。”已成功推免至南京大学攻读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的杜涵蕾也表达了自己对读书会的感谢,“读书会让我知道自己该怎样努力,我很庆幸加入了读书会。”
  公管读书会成员陈柯钧这样说道,“读书会的交流机制让我打破了思维定势的限制,开始反思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并且,真正开始对读书感兴趣后,我的阅读量得到了真正的提高。”这也与秦伟江的初衷不谋而合,读书会让学生们有了观念上的变化,开始对专业和自身发展有了新的理解,学会通过书本引领自我,认识自我。随着阅读能力的提升,阅读面的拓展,批判性思维也逐渐形成。法学读书会则教会了学生们“去怀疑”,法学读书会成员陈慰说,“多听些别人的想法,可以在保持自己思维活力并对别人的观点进行判断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思路,从而有所提升。”
  毫无疑问,读书会为学生带来了明显的收获与进步,而对于授课的老师们而言,也同样是一件有所收获的事情。
  秦伟江谈到,“其实创立读书会一点都不简单,我也曾有过疑惑,但它能带来的实际意义超过了我的付出,我还是选择坚持。”他也表明自己通过读书会活动有所启迪,调整了讲课方式,不再受限于章节而更注重于传授思想和方法。同时,在开办活动之前,教师需要重新研读著作,并且能在与学生的探讨中产生新的体会,使得自身对于某种理论或方法理解运用得更加深刻。霍文良也提到,学生总能提供一些年轻人的观点,让他也能以不一样的视角看待问题,产生不一样的思考,得出不一样的感悟。
  “教师不能仅定位为教书先生或科研工作者,而应该做学生改变未来的参与者。正因为这种使命感,社工学科的老师们愿意牺牲时间和学生们一起举办读书会。改变和塑造一个人,成就其人生,是一名教师最高价值感和荣耀的来源;和学生一同讨论、学习,一同分享知识,感受进步和成长,是一名教师最快乐和幸福的事。”胡宏伟的话颇为感人。
  法政系打造的读书会,虽然无法与国内顶尖高校的研讨会议相比,但对于学术领域涉足未深且对社会现状认知尚浅,几如白纸一样的学生而言,它起到的是一种启蒙作用。这种启蒙,无关院校好坏,专业高低,而关乎学生能真正从中学到什么。知识会过时、遗忘,但思辨和逻辑能力却能让学生受益终生。这些可敬的老师们,无论周遭如何看待,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欲以一己之力,让学生感知到学科魅力,对学生都尽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件事做了会有多大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这句话笔者曾在秦伟江的课堂上听到过,也在老师们勤恳的日常工作里验证过。这样的坚持,值得我们最大的尊重。我们有理由相信,因为有这样认真负责并始终保持学习心态的辛勤园丁们,华电建设“双一流”大学的理想将更加丰满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