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陈应典
“虽然有上下楼分流的规矩,但还是这么挤,去六楼上一次课真是辛苦。”上午十点,2016级财务管理专业的赵荟祺刚刚在田家炳教育书院上完课,却因为高峰期堵在了门口。
据启智楼管理人员介绍,划分上下行的制度已经实施了两三年,只是去年才贴了标识。“从最开始的有关想法到最后实施,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跨度,上下楼问题也出现了一定的好转,但还是没达到理想效果。”
“从源头上讲,上下楼分流是需要靠学生的自觉性才能高效率完成。”2017级文学院王同学认为分流制的落实需要循序渐进,“制定相应的规则和一些强硬性的规定,形成一个制度保障以引导并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就是执行的第一步。”
楼管人员回忆分流制度改革时谈道,“标牌和标志都是这些年慢慢提建议的结果。
但像学生志愿者这样的引导人员,不可能每层楼都有,威慑力也不足。学生引导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此外,提醒标识是否醒目也是一大问题。虽然去年标识已经贴上了各楼层,但依然有学生一直不知道上下楼有分流。“我这学期才看到,感觉这个标志的字体太小了,没法让人一下子注意到。”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王娟霞说道。
“很多新生刚来学校什么都不知道,我建议在新生入学教育里把上下楼分流强调一下。”2016级法学院尚志刚认为首因效应很重要,“新生一来上课就能有这个意识,这也能给以后的指示引导工作省很多麻烦。”
对于楼管人员的疏导工作,也有学生表示不是很理解,认为协助疏通有利于楼梯的秩序,但不利于行走路线的最优化。“有的时候真的花费我们走路的时间精力,我倒觉得自己走得更远了。”2017级文学院李叶同学无奈地耸了耸肩,“之前上课赶时间,不是很能理解这种处理方式,但后来想想也有自己的合理性。”田家炳教育书院人流量一天可达到上万人,其电梯承重一般为1300斤。“学生不自觉的话就会造成秩序混乱,”田家炳楼管李阿姨解释,电梯看守主要是为了防止因等待电梯导致楼层拥堵,从而引发不必要的安全问题。
“其实很多学生不了解,电梯原本是为了行动不便的同学和上下课的老师建造的。”2016级环境工程王艺聪谈起授课老师之前的电梯经历,“无论老师走路是否不便,学生谦让老师都是理所应当的。电梯本就应该给更需要的人群使用。”
“文渊楼电梯装的时候本身只有一个特殊的用处,就是针对上面的研究所。”国有资产管理处王老师说道,“但现在上楼的时候,老师和工作人员都是走楼梯,学生们都是在电梯门口堵着等电梯,围着一大圈,确实拥挤。”
学校本身的教学楼资源有限,上下楼分流问题实际是一个资源的利用问题,资源跟上了,基础设施也就跟上了。“东区教学楼已经建好了,现在已经招标采购了很多项目,这都是对资源分配问题的一种缓解。”王老师表示学校的硬件设备正一步步建成完善,“学校也一直在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我觉得还是不能过多依靠大学生的自觉约束,一旦零星几个学生过去,产生了‘破窗效应’,就会引起大家随大流的现象。”2016级环境学院节建业同学认为疏导人员的设置是有必要的,“一个长期的引导,最起码能让同学们知道有这个规则。”
“面对‘第一扇破窗’,我们常常自我暗示:已经有人这样做了,我跟着做也不会有惩罚。如果对个别的、轻微的‘过错’熟视无睹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2016级心理学专业刘涛说道,“事实上,当看到‘第一扇破窗’时,我们不应该无意识‘模仿’,而应该思考破窗如何修复。”
“文明是可以为大家带来方便的。如果大家都去遵守这个规则,方便了自己也方便了别人。”2017级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生胡华伟说道,“服务他人,这就是规则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