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紧扣社会需求激发学子广告创意———第十六届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南京林业大学站巡讲活动纪实





  为了近距离向南京赛区同学传达企业对广告品牌及命题的深度解析,3月20日下午,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南京林业大学站巡讲活动在我校教五楼报告厅举行。活动对十五届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进行总结,并对本届学院奖作品进行征集,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界与业界在广告人才培养上的融合。
  规模宏大 南师大等校400余名师生参加活动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巡讲活动是目前国内唯一由国家工商总局批准、中国广告协会主办的大学生广告艺术大型赛事活动。自1999年举办第一届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了15届,全国1300多所院校参与,是国内最为著名的大学生广告赛事之一。迄今为止,我校已连续承办了8届学院奖高校巡讲活动。
  为了筹备好本次赛事活动,活动开始前,参赛师生们就调整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和心态,为这个精彩的下午做好充足的准备。很多师生中午都顾不上吃饭,在报告厅里细心准备着各项流程。来自碧生源、京东、海南快克药业、华润紫竹药业、七度空间、圣象集团等著名企业负责人和现场助理也都抓紧时间,搭起了品牌海报和富有创意的形象塔。
  活动开始,我校总会计师周乃贵代表学校致欢迎辞。我校活动负责人悉心讲解了大赛流程、报名方式以及这一届学院奖的新变化。来自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我校等400多名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生动新颖 企业现场征集品牌创意现场座无虚席,到场的六位企业负责人详细解析了此次大赛的相关命题并与同学们进行了热烈互动。碧生源企业负责人以“《感恩·18年的爱》———碧生源18岁志庆”为切入点,突出了该品牌广告的特有的公益性,并展示了往年的包装、广告语以及微视频来调动现场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京东企业负责人紧扣“618活动”,讲述京东的现在和未来。一部狗年贺岁大片《JOY与鹭》在欢声笑语中悄悄触碰了观看者内心的柔软,京东logo给学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再次启发参赛者寻找“金点子”。“快克”负责人用亲身经历讲述了大广赛的特殊意义,用心参赛,发掘人才。从参赛者的角度解析命题,学生倍感亲切。
  华润紫竹药业负责人用幽默的语言把毓婷产品的品牌特性传达出来。强化华润紫竹药业的观念,更新毓婷产品形象,也表达了从容掌握“特殊生活”的理念。七度空间品牌负责人更是在现场亮出了产品原料———棉花,直接突出该品牌产品的纯棉品质。运用产品形象代言———“小汪小喵”,从创“异”角度加深了主题“我超有创异”的内涵。“圣象”负责人一上场就与现场学生“套近乎”,直截了当地说明圣象与同学们生活的关系以及产品品质。用梦想家的概念提出:“设计你心目中的理想家”的品牌概念。
  NEONE有门互动董事长兼首席创意官王小塞先生还为现场同学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创意演讲,以“丧茶、天猫”产品等成功的营销包装案例,说明广告的魅力,并从他擅长的领域———文案,鼓舞学生多观察、理解和创新,告诉同学们如何表达创意和写出有生命力的文字。
  这些介绍为征集本次学院奖广告作品提供了主题、素材,学生以此激发灵感,创作广告,在巡讲活动后提交评委评奖。
  成果丰硕 彰显学子专业创新能力活动举行了第十五届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获奖单位和个人的颁奖仪式。我校人文院获年度广告教育推动奖。近年来,人文院广告专业紧跟社会需求,夯实专业基础。师生作品先后在国际广告金犊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广告协会学院奖等各类广告大赛中获得多项大奖,其中金奖3项、银奖9项、铜奖20余项;近两年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中获金奖5项、银奖5项、铜奖10项并连续六年获中国广告协会学院奖优秀组织奖,2016年还获中国大学生艺术节学院奖卓越贡献奖。
  我校学子也在学院奖中屡屡获奖,作品深受各大广告品牌企业青睐。本报记者现场采访了我校广告专业14级学生陈思谜,她在大一至大三期间一次不落地参加了学院奖春季和秋季赛并多次获奖。第十四届春季赛,她的微电影《1%的青春》荣获“白象食品”企业命题的优秀奖及大辣娇创意之星特别奖 “年度创意之星”。第十五届春季赛,她的微电影《山那边的风》获“创意星球网”企业命题的铜奖;此外,她的《破壁》《鲜舞人生》《蛋蛋奇遇记》等作品均获不同类型的学院奖奖项。
  对于陈思谜和她的合作伙伴来说,每一部完成的作品都历经艰辛。“《1%的青春》我们断断续续拍了一个月左右。学院奖公益广告《山那边的风》,我们为了找破旧的场景跑到城郊,最后没有合适地点,硬是在学校打造出了农村感觉的地方。”陈思谜说,作品不管好坏都是自己的娃,每完成一部作品,自己内心都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
  除了这些创作的心路历程,陈思谜也坦言,学院奖对她们来说是专业能力的检验,能在众多作品中突围获奖对她来说也是莫大的鼓励。在她看来,细心整理自己的创意,认真去完成一件事情,就一定会有回报。学院奖的意义不仅限于创作作品,也在于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吸收企业文化,紧贴市场需求。“把握命题,大胆创意!”是她让记者记忆深刻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