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审视 “透明时代” 的网络安全



学校邀请专家为学生讲解网络安全知识, 引起了学生强烈兴趣, 同学们纷纷提问。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当下,人们沉醉于网络的高效便捷,却在逐渐丧失个人隐私。对此,国内网络安全大型专题片 《第五空间》 作出经典的描述—— —“透明的时代”。
  网络空间成为继陆地、海洋、天空、外空之外的第五大空间。自2014年起,我国将每年9月的第3周定为网络安全宣传周。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为响应国家号召,校团委在校内开展了网络安全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开展公益讲座、公众平台推文、信息宣传栏和集中观看 《第五空间》 系列专题片等具体措施帮助华电学子了解和掌握网络安全常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透明时代”的暗战“一组代码,可能导致个人倾家荡产,国家基础设施瘫痪,风险隐于键盘之上。”
  2013年6月,美国中央情报局前职员爱德华 · 斯诺登揭露美国“棱镜”秘密监控计划,曾经暗流涌动的政治偷窥逐渐浮出水面,该计划体现出时间长、载体多和范围广等特点。此前,连其盟国都不知道自身的政治机密早已曝光在美国眼底,网络安全面临巨大挑战。
  2017年5月12日,疑似发源于美国安全局的勒索病毒被不法分子利用,在全球范围内爆发。至少150个国家和地区的逾30万名用户“中招”,累计损失逾80亿美元,对金融、能源、医疗
等行业造成重大打击。在中国,大量Windows操作系统遭感染,众多高校的校园网成为重灾区,许多大型企业也未能幸免,大量实验数据、应用系统和数据库文件等重要信息被锁定加密,产生的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在网络安全问题面前,我国也未能幸免。在涉及我国政府、军警、海关、金融、铁路、民航等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也频频出现美国“八大金刚”(思科、IBM、谷歌、高通、英特尔、苹果、甲骨文、微软)的身影,这无疑对我国信息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2014年,首届中国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在全国范围内举行,寓示着开展全民网络安全教育,增强全社会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公众自我保护技能,已成为我国网络安全战略的重要
内容。
  然而,在公众的网络生活中,轻信虚假信息、打开可疑邮件、访问非法网站、忽视口令密码等行为仍普遍存在,直接导致用户的敏感信息泄露滥用、病毒木马广泛传播、违法信息迅速蔓延。此外,网络游戏、在线博彩等也在不断侵害缺乏自控能力的网民。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背后,攻击、诈骗和诱惑层出不穷,正在严重侵害网民的信息、财产和人身安全。
  在我国,网络安全意识正在逐步形成,加强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提升网络安全意识和基本技能,构筑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仍是国家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
  “第五空间”的威胁“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智能机的广泛应用,网络安全常识变得愈发重要,但相关知识的普及和防范意识的教育却严重滞后。
  对于大学生群体,信息安全问题同样不容乐观。在异彩纷呈的虚拟世界中,具备一定社会阅历的大学生还只是涉世未深的孩子,虽然能够相对容易地规避直截了当的诈骗信息,但在专门化、商业化的诈骗和网络攻击等行为面前仍显势单力薄。
  通过阅读新闻,读者其实不难发现,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沦为信息安全问题的受害者。信息泄露以后,为从事网络诈骗的不法分子提供了生财之道。在你自信对网络诈骗有所了解时,殊不知利用网络媒介实施诈骗的手法也五花八门、日新月异。有的人通过非法手段盗取信息并冒充受害人的亲友,在社交软件上以买票、借钱、代购等理由诱使受害人汇款;有的人通过合成视频或聊天录像冒充受害人的亲友,获取受害人的信任;还有的人通过捏造虚假的权威身份,以招聘网络兼职为名,行网络诈骗之实……
在兼职“代刷”骗局中,谎称通过虚假交易提高淘宝、手机充值卡和游戏点卡等在线交易平台的信誉度的骗局最为常见,在各地高校的兼职招聘平台屡见不鲜。犯罪分子首先在QQ群组和招聘网站上海量发布兼职信息,以给淘宝店铺“刷”信誉为由,假惺惺地承诺返还商品的本金和可观的佣金,要求应聘者先垫付手机充值卡、游戏点卡等虚拟商品的款项,听从诱骗的结果自然是财货两空。与此相似,在婚恋网、交友网等网络交友平台上,诈骗分子则通过伪造虚假身份迷惑受害人,利用人们对爱情、婚姻的渴望骗取受害者的信任,确立关系后择机提出各种理由借钱,而后销声匿迹。
  在诈骗之上,网络攻击则更像是一门技术活儿,通过网站、链接在受害人的电子设备中植入木马、病毒,恶意盗取账号、密码等关键信息,利用网络进行在线支付,直接造成被害人的经济损失。对此,我们看似无能为力,其实可以通过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去避免此类侵害的出现。
  在网络生活中,大学生只要能保持头脑冷静、摒弃侥幸心理、杜绝非法网站,行骗伎俩自然就失去意义了,网络攻击也无从入侵。此外,严守个人信息、定期更换密码、反复核对交易也有助于保障自身的人身、财产安全。
  “网上冲浪”的隐患“面对隐秘的威胁,要如何甄别、如何防御?”
  随着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高度融合,青少年的网络生活充满隐患,不法组织的“心理攻势”大行其道,来自东欧的“蓝鲸游戏”毒害身心,博取眼球的网络游戏塑造畸形价值观,诸如此类网络产物都在间接地干扰社会的秩序,对个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诸多不良影响下,不少青少年在不知不觉间误入歧途,有的将网络
社交视为现实生活,有的上网成瘾,有的崇尚暴力的视觉冲击,还有的坠入网络不法活动之中害人害己。通过查阅资料,笔者发现,此类事件不胜枚举。19岁的四川男子曾某在网恋失败后服毒身亡;20岁的待业青年奎某在连续上网游戏19小时后吐血而亡……众所周知,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创造便利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变我们生活和成长的环境。纵观诸多隐患,其负面影响在于冲击青少年的“三观”,一定程度上减少青少年在现实中对于人际关系的接触。当代大学生群体中,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淡薄、个人主义泛滥等现象频出,网络的隐蔽性也助长了网络“键盘侠”的不检点。面对上述现象,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明确网络的正确用途,回归现实生活;更应该洁身自好,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培养网络道德礼仪,合理利用网络的快捷与便利为学习、生活和工作服务。
  一年以前,在深度分析网络诈骗的切实危害与反制措施以后,笔者曾在 《一起向校园诈骗说“不”》 中写道:“学识与阅历可以让我们明是非、辨黑白、知荣辱,或许它不能让我们立刻过上想要的生活,但它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和约束我们,为我们指明正确的方向。不断认识社会,接受道德教育,才能从根本上不轻信、不盲从、不受骗,对非法勾当说 ‘不’。”而这段话依旧适用于对“透明时代”的冷静审视当中。
  如今,我国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在不断加大,整肃网络环境的法律、法规也得以逐步完善。在网络生活中,每一个网民都应该明确,网络安全是公共的安全,维持网络安全是每个参与者的责任与义务。
  作为大学生,我们需要学会理性看待网络的作用,洞悉“透明时代”的本质。既不依赖,也不排斥,我们可以在有所防范的基础上充分享受丰富多彩的网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