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腾威团队实地考察沼气池 ,并与农户交流,反复实验,寻找突破口,努力将项目做到极致。
2016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工匠精神”。一年后,李克强总理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强调“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从此,工匠精神便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其热度直至今日也未见衰减。工匠精神不仅在社会上日益普及,“工匠精神进校园”
的呼声也十分高涨。那么何为工匠精神、为何在校园内呼唤工匠精神以及如何培养工匠精神,这正是笔者希望深入探讨的话题。
源远流长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是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的要义,一是劳动神圣、乐在其中,二是专心一志、追求极致。
在中国,“工匠”及“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工匠文化”早已深深植根于华夏大地,孕育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人文艺术世界。中国古代工匠匠心独运,把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对理想的执着,连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倾注于一双巧手,将技术、经验和文化融为一体,以巧夺天工的传世之作,赋予中国工匠文化道艺并进的东方古韵。
中国古代的工匠文化,既讲究功夫、功力或技艺,更讲究心性。心性缺失,功夫上不来;功夫不够,精品出不来。那些“仅此一家”名牌的产生,往往需要无比强大的心性作定力和支撑。在此后的数千年间,人们传承工匠精神和文化,却往往只关注工匠的技艺,而忽视了工匠心性的锻造。特别是进入工业时代,人们不自觉地割裂了工匠心性与技艺的关系,一味地突出工匠技艺,全然不顾心性的不可或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态度最重要。
象牙塔里缺不了“匠心”
但是,在“快节奏”的当今社会,号称几年发表百篇论作的大有人在,半年打造某某名城的标语比比皆是,更有百日桥、十天房等等令人津津乐道的奇闻。
社会如是。原先如象牙塔般的高校亦不能免俗。我国大学也染上了功利浮躁的急惊风,无法安静,热衷于追求数量指标和规模效应,往往不经意地忽视内在质量,不能全心全意地做好“立德树人”的百年大计。这种“快”文化的特点归根结底也是缺乏“匠心”所致。一旦大学缺少认真负责、精雕细刻的工匠精神,工作上急于事功,马马虎虎,各种“差不多”先生大行其道。这种现象造成的最大弊端是,轻易冲淡了“念天地之悠悠”的人文情怀,磨平了“为往圣继绝学”的高远抱负,剩下的只是浮光掠影的快餐式感官享受,或者是各领风骚三五年的“肤浅学术”。
为人师表的“教书匠”一旦缺乏了教书育人的“匠心”,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之下的学生将深受影响。目前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不注重平时的学习积累,只寄希望于考试前两天的“短促突击”。这便是急于求成、缺乏耐心的表现,更是不具备一颗“匠心”的体现,长此以来,他们又如何养成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一旦越来越多的天之骄子滑入“浮躁”的泥淖之中,中国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不尽如人意也就在所难免。所以说,日益崛起的中国高等教育一刻也缺不了“匠心”。工匠精神榜样无穷缺少匠心到底是浮躁的社会使我们身不由己,还是绝大多数人随波逐流地选择了忽视工匠精神的存在?
快节奏的社会与浮躁的校园,亟需工匠精神来降温,对于正在形成人生观的青年学子来说,如果能真正地拥有这种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那么无论在学业上还是在未来的工作奉献中都会受益匪浅。理解并坚守工匠精神,不仅要学会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更要时刻向身边众多的榜样学习。
2017年8月1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对我校创新创业团队代表、电气1414班同学麻腾威进行了采访。采访的内容主要围绕麻腾威负责的“沼气蓬勃”项目。该项目于2014年7月入驻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2016年1月入选“绿色电力”创新创业先锋班项目并注册成立了公司。
对项目的孵化历程,麻腾威在采访中提到,他和团队成员参观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捅开的第一口沼气池,切身感受到习近平同志当时跑遍了四川等地考察,从零做起开发沼气池的艰辛,更从中读出了“工匠”的本质,就是专心一志,锲而不舍,乐此不疲。
见贤思齐的麻腾威正是我们身边的“工匠”。他说,“沼气蓬勃”项目虽然没有遇到太大的挫折,但是长时间的研发过程也在不断考验着团队队员们的毅力,项目的实施也需要一丝不苟地去完成,不能有丝毫懈怠。就这样,麻腾威凭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断改进项目,并与农村的生产实际相结合,在三年间攻关施用,终于迎来了“沼气蓬勃”的研用成功。“沼气蓬勃”项目在农村沃土落地生根,结出了丰硕成果。
独具匠心的创新之魂“砍掉多余的野心,专心地做一件事,要胜过马马虎虎地做一堆事。”这是一种崇高而朴实的职业精神,也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价值观。独具匠心也是工匠精神的体现,也就是说工匠精神需要锐意创新的个性。麻腾威所在团队开发的“朝气蓬勃”项目,正是依托我校能源学科优势,自主创新,开发出了沼气太阳能互补发电系统。
创新是工匠文化的灵魂。创新模式,从来不是单一的。大国工匠的可敬可贵,在于不论清风明月,还是骤风暴雨,他们都仰视苍穹,俯察大地,聚精会神,匠心独运,鬼斧神工,天工造物,带给别人另一种想象和一个崭新的视界。
工匠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体现在对待学习工作的态度中,只要我们能够在工作中一丝不苟,在学习上精益求精,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工匠精神的益处。这种精神与我校勤奋、求实的校训、精神也是不谋而合的。
培树工匠精神任重道远若要在新时代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在校园中推广和具现“工匠精神”,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首先,要具有心志专一的本性,创建了两家世界500强公司的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就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家,他曾说:“企业家要像匠人那样,手拿放大镜仔细观察产品,用耳朵静听产品的‘哭泣声’。”这就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戒骄戒躁,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要学会专注。
其次,养成慎言笃行的习性。中国自古传诵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即先要修养道德品质,然后为国为民建功立业,最后才是说出真知灼见的立言。立言是排在最后的,其看重的也是“行”。匠人,是靠劳动,靠动手为生的。只知不行,不是真知;只讲不做,难成大匠。
第三,秉持精益求精的心性。“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让产品成为精品、成为品牌,创造出简便可行的生产流程和精致实用的技术工艺,都需要秉持一颗精益求精的匠心。我们可以从瑞士制表匠身上一窥究竟。他们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用心制造。在工匠们的眼里,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正是凭着这颗匠心,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
第四,锻造工匠精神,不可缺少的还要有甘于寂寞的耐性。对某项工艺技能的探求,绝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孤独探求、沉潜追索。唐代苦吟诗僧贾岛《题诗后》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既是其本人匠心锤炼的体现,亦可以用来形容工匠甘守寂寞的耐性。在这里,“慢起来,就是快”“不走捷径就是最快的捷径”。
将工匠精神厚植于我们的内心,需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在学习中,对某个知识点知根问底;在读书时,耐下心来,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在生活中,将宿舍卫生打扫得一干二净。这些都是养成工匠精神的具体表现。只有我们积极主动地把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作为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担当,才能成为国家所需要的“大国工匠”,用我们的妙心巧手描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培树工匠精神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应当存在于每一个华电学子的心中,落实到每一个华电学子的手上。长久以往,工匠精神将成为时代潮,在华电蔚然成风,将在华电的沃土上培养出更多真才实学的栋梁之才,结出更多持久创新的瑰丽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