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校园生活

酸奶、果酱、蛋糕……我们自己做———我校食品课程设计特色十足



图为林国荣为学生展示糖度计的使用方法本报记者 陈亚峰摄


图为面包小组制作糕点。


图为食品存放柜。


图为制作成型的产品。


图为创业项目实验室。


  责任编辑:陈晓昀张亮李燕娟黄金帆邱少云
美术编辑:吴智斌叶起延莫艺凡
2018.4.25
编者按: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提升,食品质量与安全成为了社会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国家不断颁布一系列政策以加强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监察力度,提供更优质的饮食环境。我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强相关监管力度,力求提供更安全的饮食环境。同时,开设食品特色课堂、提供实践平台,为培养知识更丰富,技术更成熟,实践能力更强的食品专业专门人才不断努力。
2015年,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于当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社会对食品行业的应用型人才需求也随之加剧,提升学生实践水平,让各专业学生具有与专业和学位相称的“实战能力”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共识。为加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提高学生食品知识技能,我校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每年都会开设食品实践课程,培育学生食品安全理念,培养学生创新创意创业(以下简称“三创”)能力。
  根据班级人数进行分配,三至五人一个小组。课程前两天由全体同学一起参与,后十天按照各自的分组进行实验。食品课程设计内容多样,特色十足,主要有酸奶的生产、果酒酿造、果酱的生产和蛋糕制作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与生物技术两专业的学子是食品课程设计的主角。
  “参加实验的学生们积极性都很高,对实验环节也很投入。”食品系主任林国荣教授在谈到学生未来发展时说道,“这门课程是综合设计性实训,基本上接近于工厂生产,学生经过实训能掌握生产流程,进而完成生产过程,迅速提高实操能力,以后进入相关企业可以说是无缝对接,也可训练同学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林国荣介绍道,目前这门课程的实训时间相对较长,不过有趣的实验过程、独特的上课方式,也让同学们乐在其中。
实验巩固知识 提升应用技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食品教育活动为重要一环,实验课程是最切实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和动手能力的训练,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学生是最大受益方。在食品课程中,综合运用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营养学等学科知识充分打开思维,在整个过程中培养对食品工程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是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必经之路。
  “第一次听到课程设计是做吃的,觉得挺高兴的,觉得挺好玩。但是,实践过程没有自己想象的容易,不是说按步骤就一定做得好。”在做面包的食品151赖洁玲说道,“揉面团不是随便揉就好,其实要求挺多的,重要的还是多操作。”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能为就业打下基础,是食品课程设计的学子在实践操作中的最大感悟。“专业开设安全学实验、毒理学实验与食品安全相关,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参照国家标准了解到各类食品如何做到安全性最大。”食品151陈顺兴谈及实验课时感慨,“理论为实验打下基础,只有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过程中才能明白其中的原理。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进而跟企业对接。”
  查阅资料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激发学习兴趣,结合实际存在的问题,在食品科学领域内进行更深入地学习,是食品课程设计给学子带来的诸多获得感。在课后,陈顺兴还积极参加关于食品研究的项目,关于枇杷蛋白质研究的科研立项和果酒专业队是他本人的创新创业方向。
  “实践操作之前需要掌握烘焙机、搅拌机等机器的使用方法,对烤箱温度、时间的设定要有深入了解,同时,合适的配方,干净的环境是做出口感优良食品的重要条件。”这是食品151胡玲芳在课程设计中最为深刻的体会。
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创新型人才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为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向学院招募优秀大学生“三创”团队成员。酸奶队、果酒队和面包队是本次成立的三个团队,每个团队10人,各由一位老师带领。在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大学生应用能力发展中心开展“三创”实训,全面巩固学生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寻找创新创业亮点,培养学生在食品专业领域内的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
  张丽芬是面包项目的指导老师,她觉得学生们很积极也很投入,学生会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前往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虽然不少学生学习自主性强,但仍有学生“三创”意识淡薄,张丽芬认为,加强学生对“三创”的认识和实践十分重要。平时张丽芬会带着学生去校外企业学习,观看企业糕点制作。
  “听到学院在组织创办‘三创’小组时,我便有所关注,了解到共分为酸奶队、果酒队和面包队三个小组后,加上自己对烘焙感兴趣,于是报名参加了面包队。”对于面包组组长王诗惠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不仅是难得的锻炼机会,她更在乎大家一起同心协力做好一件事情的难能可贵。
  万事开头难,第一批参加“三创”的小组在开始就遇到“拦路虎”。销路的拓宽和销量的提高是“三创”小组最为头疼的问题。王诗惠介绍说,组里采购原料首先选用的都是口感质量较好的材料,这也意味着成本高。校内师生是小组的头号客户,价格不够实惠便会失去客流量。王诗惠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是不断充实知识、提升能力的时期,当技术成熟后,将在校园里打出市场,进而拓展社会市场,作出品牌特色,提高产品竞争力。在这之前,材料采购、包装、制作技术、销售、售后每个环节都需要考虑。
  据悉,首届食品“三创”项目于2017年正式启动,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帮助学生创业是该项目创办的初衷,往后每年将持续创办。除教授知识外,学生自主学习的锻炼是主要培养方向,不同于平时实验中的简单教学操作,该项目更注重学生实践精神的培育,最终实现产品销售,促进产学研融合。
关注食品安全 提升食品质量
“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国家也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方面的监察,也正是需要我们‘食品人’的时期,我对自己未来的就业充满信心。”陈顺兴在谈起自己未来的规划时说道,“毕业后我会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所以目前我正努力地考取相关证书,提升自己的含金量,希望未来为食品安全出一份力。”
  创业项目跟食品安全有何联系?王诗惠认为,身为食品安全专业的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制作当中是自己的使命,包括了解糕点面包的特性、食物的风味组合、懂得如何正确使用添加剂等,在实践创业中展现食品安全的内涵和精神。
  冷冻冰箱、冷藏冰箱、食品留样柜,冷冻冰箱和冷藏冰箱的全套配置是校园在落实食品安全中的最大亮点。为了保证学生有一个安全的用餐环境,学校也不断推出系列政策,平时会将当天的蔬菜、肉类的熟食放入冰箱中留样,保存48小时,以应对食品出现安全问题时的检测。
  深受食品“三创”项目的感染,食品专业学子正在全力打造属于自己的“三创”。2017年5月,围绕食品安全主题开展,以“让美食不辜负每一个爱生活的人”为初衷的“莆食人”的创业项目最终诞生。项目主要负责人林泽生介绍,“我们希望充分运用所学,致力于提高同学们的食品安全意识以及营造一个良好的食品安全氛围。”创业项目主营微信公众号“莆食人”,结合校园APP易班进行推广,同时参与学校“大创”项目、省市创业比赛和易班特色项目。“目前在开展第二期活动———寻找莆田本地靠谱的美食商家,结合莆田学院学生的消费水平,给他们推荐合适的饮食选择。”林泽生对未来规划道。本报记者王东东陈亚峰高雯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