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护航汉马

第八届“法理争鸣”湖北高校法学专业辩论赛落幕

湖大学子登上诗词大会

首个中国华服日来袭

在北极圈内开一家能看极光的中餐馆湖大汉服爱好者着华服上课

















2记者团 朱思淼 摄


图:记者团 邵壮 童蓥 张雯俊 向顺 摄


  ①4月15日,武汉国际马拉松赛火热开跑。这场赛事共有2.4万余人参加,志愿者数量突破了7000人,湖北大学共有120学生志愿者前往现场服务。当天早上5点多,湖北大学的学生志愿者穿着统一的服装,在学校思睿广场集合乘车。
  ②志愿者分坐几台车前往指定地点,虽然起得比较早,但同学们在车上精神抖擞,对即将举行的马拉松赛事充满期待。
  ③为了确保赛事安全进行,志愿者在进入工作岗位前,还要通过严格的安检。
  ④、⑤湖北大学志愿者负责终点陪同引导,即为完赛选手提供“管家式”服务,陪同引导完赛选手领取存衣包,并指引至各功能点的区域。
  ⑥又一名选手完成挑战,志愿者们夹道为他加油,与他击掌。
  ⑦早上5点起床,下午3点工作结束,连续作战10小时,为“汉马”无私奉献。武汉市市长万勇来到现场看望湖北大学的志愿者们,为他们的辛勤工作点赞。
  ⑧“我奉献,我快乐。”工作很辛苦,但大家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
本报讯(记者团 黄佳佳蒋安琪)4月20日下午,武汉市“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宣传周重要活动———第八届 “法理争鸣”湖北高校法学专业辩论赛暨2018年武汉市大学生版权辩论赛决赛在武汉教育电视台演播大厅举行。华中师范大学和武汉大学作为正反两方围绕“资智回汉工程更需要知识资本还是物质资本”展开了激烈辩论。最终,武汉大学摘得了本届辩论赛桂冠。
  本届比赛由武汉市文化局(版权局)、湖北高校法学辩论联盟主办,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和武汉市教育电视台承办。辩论赛自2017年3月16日拉开序幕,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九所重点高校通过初赛、复赛、半决赛和决赛的精彩角逐,为评委和观众呈现了一场场精彩的视觉和听觉盛宴。
  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包括版权在内的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武汉市文化局(版权局)希望通过本次版权辩论赛,进一步做好“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宣传教育活动,在武汉高校中营造崇尚创新精神、尊重知识产权的浓厚氛围。当前武汉市正大力推进 “青年之城”“梦想之城”“创新之城”“活力之城”建设,市文化局(版权局)也希望借助湖北高校法学辩论联盟的平台,加强大学与城市的互动,促进大学与城市的深度融合,吸引更多大学生以后在武汉就业创业。
  湖北高校法学辩论联盟于2011年5月成立,由九所在汉高校法学院组成。联盟致力于促进湖北高校法学辩论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与全面健康发展,是湖北地区高校法学师生实现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的社会性组织,是引导法科学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锻炼思辨能力的重要平台。
本报讯(记者团 陈茵)近两年,央视的文化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火遍全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在湖北大学,文学院2017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伍守卿也从10万多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参赛选手的预备团。
  去年10月,在导师的支持下,伍守卿报名参加了该节目在武汉的海选。通过面试的选拔,伍守卿成为学校唯一获选的选手。“面试考官看到我的报名表上写着熟读三国诗词,就让我当场背了很多这方面的诗。”他说,后来导演从北京打来电话,告知他入选预备团。
  伍守卿说,与前两季不同,《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除了在现场设置百人团以外,还在第二现场选拔了40名预备团成员,预备团和百人团一起答题,根据得分情况,实行流动制。
  在半个月的时间里,伍守卿参与录制了全部10期节目,与全国的诗词 “牛人”一起切磋。“虽然没能突围成功,进入百人团,但能有这次经历,我就已经很知足了。”伍守卿说,如果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他希望自己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据《楚天都市报》报道,在芬兰北部,北极圈内,有一个小城名叫罗瓦涅米。因为能看到北极光,还有全球认证的圣诞老人村,这个极寒之地迎来了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吃着热干面长大的武汉小伙胡亮从来没有想过,会成为第一个在北极圈内开火锅店的中国人,店里的招牌菜还包括武汉热干面和小龙虾。
  3月31日中午,武汉街头阳光明媚,春意盎然。而在罗瓦涅米,一场大雪正纷纷扬扬地下着,极夜期已经过去,天亮得越来越早。刚刚起来的胡亮接受了记者采访。
  浪漫的北极光下开家火锅店2007年,胡亮从湖北大学毕业后,就去了芬兰。刚开始是在餐厅工作,经过六七年的积累,开了一家自己的中餐厅。“在芬兰开餐厅不容易,要能熟练讲芬兰语,懂当地的法律法规和税务政策,还有在芬兰的中国人不多,好的厨师很难请到。此外,北欧的投资成本相对高,门面、装修都需要很多钱。”胡亮告诉记者。
  刚开始,餐厅仅经营普通中餐,后来随着中国客人越来越多,对食物品种的要求也多了起来。“有很多客人说,如果能在寒冷的北极圈里吃着火锅看着极光,那个感觉肯定爽。”胡亮感叹说,“中国人最难改变的是中国胃,我刚来时最想的就是那口火锅,但找遍了整个城市也没有。随着看极光热潮的兴起,索性就自己开起了火锅店。”
  厨师、调料都要正宗“汉味”
  作为地道的武汉伢,热干面和小龙虾在开店之初就登上了菜单的显要位置。“当然,刚开始的热干面没有现在做的这么正宗。”胡亮坦诚,“我们刚开始买不到芝麻酱,是用花生酱替代的,后来才找到了芝麻酱的进货渠道。”
  为了把口味尽量做地道,胡亮聘请的厨师都是湖北人,在调味料和食材方面也尽可能做到和国内一致。成本是否很高?胡亮称,热干面和小龙虾,是进出口贸易公司通过海运集装箱的方式从中国运过来的,的确提高了成本,“但是很值。现在热干面是芝麻酱的,香辣小龙虾是油焖的,很多武汉客人在这么远的地方吃到家乡味道时,都感到很惊讶。”
  这也满足了胡亮自己的胃,他现在常常过早吃个热干面,中午一碗炒粉,晚上吃个火锅,“蛮舒服”。
  店里每天要接待300多名客人在罗瓦涅米12年,胡亮见证了这个北极圈小城的变化。“五六年前,这里大部分游客还是欧洲人和东南亚人,近年来中国游客大量来到芬兰,我都快忙不过来了。”旺季时,胡亮的火锅店每天要接待300多位客人。
  签证政策的放开、中国人消费水平的提高,带火了这个芬兰小镇。此外,一站式旅行服务平台“飞猪”2016年初推出的极光旅游专线,也吸引了大量的年轻游客。支付宝也同时走入芬兰,从圣诞老人村的纪念品店到餐厅、酒店、景点、商场、交通等,都可以扫码搞定。
  胡亮也在芬兰安了家。2015年,他与一名芬兰姑娘结婚,前不久有了一个可爱的混血儿宝宝。他慢慢习惯了异国他乡的生活,平时去滑雪、冰钓。他也习惯了极夜期和极昼期的替换。
  不过,每当想起家乡,他总觉得还是那里最好。“现在孩子刚出生,我大部分时间都呆在芬兰,以后打算每年回武汉生活半年,芬兰生活半年。”小伙子憧憬着。
本报讯(记者团 庄稼 张伊倩 余明珠 巫红仪 )今年的4月 18日是第一个中国华服日。这一天,湖北大学的华服爱好者们积极响应,不仅身着华服上课,还通过网络晒华服等形式来表达支持。
  201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黄姝旗喜欢改良版汉服,她觉得这种款式区别于传统汉服的繁琐,更加简单日常,而汉服要真正走进大众,就需要在制作、款式上进行一定创新,简化复杂的制作流程,价格上也要更加亲民。“汉服是我们的民族服饰,不是奇装异服,承载着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勇敢穿上汉服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现。”黄姝旗感慨。
  “华服不仅好看,文化寓意也很好,但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甚至视之为异端,如今华服已经被官方认可了,我希望能借助网络平台让华服被更多的人认可。”湖大2017级心理学专业的吴文成则选择了传统款的魏晋服饰,还通过网络平台晒出自己穿华服的照片。
  新闻传播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任课老师薛梅在给学生授课的过程中,也会穿上与当天所教授的文章气质相符的服装。薛梅说:“华服日是匹配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存在,服装是一种仪式,同学们穿着喜欢的华服来上课,也包含着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她认为,华服日是一种形式,还可以有一些更实质的方式,比如读传统文化书籍,可以达到形式与内容双传承、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