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级本科生在2016年夏季学期GMP车间实习实训

2014级药学专业朱月悦(左三)、欧美彤(右二)在“第五届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获特等奖和二等奖。

2015级药学赵庆敏(前排左三)、吴昊天(后排左一)、成语(后排左四)在第七届国际生物分子设计大赛中获得银奖。
多年来,我校医药学院遵循“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理念,坚持“求真泽民、厚德致远”的价值追求,努力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国际视野与合作意识的药学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并赋予海洋药学特色。在建设以海洋药学为显著特色的世界一流药学学科和世界一流的创新型学院的目标引领下,学院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方面达变通机,在改革中谋发展,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学校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之际,记者走访了医药学院院长于广利教授,一起听他讲述学院本科生培养道路上的经验和思考。创造性培养思路:建设一流药学学科和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医药学院发端于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管华诗院士1980年创立的海洋药物研究室。在管华诗院士的带领下,1985年成功研制上市了我国第一个现代海洋药物、全球第六个现代海洋药物——藻酸双酯钠(PSS),开创了我国海洋药物研究新领域,催生了我国海洋药物新学科。1991年、1992年依托水产品贮藏与加工学科开始招生海洋药物方向硕士、博士研究生,1994年设立以海洋药物为特色的药学专业,2003年药学系成立,2005年医药学院成立。药学专业设立后,发展迅速,2007年成为山东省品牌专业,并建成了药学博士后流动站;2009年成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11年建成药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形成了以海洋药物为特色的 “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链条完整的药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于广利介绍说,学院经历了“先有药学学科建设、后有本科专业建制”“先有研究生培养、后有本科生培养”的建设过程,走出了一条“学科带动专业,科研促进教学”的创新发展之路。
这个路径决定了学院学科和育人的基本关系是科研教学互动融合发展。在推进学科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学院打造了“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新药研究开发链条,形成了教育部和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
在办学实践中,医药学院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国际药学学科最新发展动态,适时调整学科的定位和发展目标。从2005年的“建设成为国内先进的海洋药学学科”,到2010年的 “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海洋药学学科”,又到2016年的“建设成为以海洋药学为特色的国际一流水平的药学学科”,再到“双一流”建设浪潮中学院提出的 “本世纪末要建设以海洋药物为特色的国际一流水平药学学科和药学专业”,定位与目标随着发展而调整进而确立,但未曾偏离过“立足海洋特色,按照药学一级学科办学,培养创新型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的初心。药学学科一直是学校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经过多年努力,在前三轮全国药学一级学科水平评估中名列前10位,在第四轮参评的104个单位中并列第12位(B+),有力支撑了学校9个ESI1%学科中的药理与毒理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发展。在学院“十三五规划”中,特别是在“以海洋药物为特色的一流药学学科”建设规划中,学院出台了系列育人措施,包括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优质生源吸引计划、特色精品课程培育计划、国内外一流师资引进计划等,这些措施有利于学生科学精神、国际视野、合作意识的培养,也为其成为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领军人才,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投身服务蓝色药业经济主战场做着有力的支撑。
构筑育人保障:
优秀的师资和卓越的平台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教师始终是育人的核心力量。
在“十三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中,学院明确在特色和优势研究方向海洋糖化学与糖生物学、海洋天然产物化学、药物合成化学、药理学等方向,引进优秀科学家和优秀青年人才,建设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创新团队。
学院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引育并举。坚持“重点方向—创新平台—重大项目—创新团队”一体化建设的思路,以“领军人才+优秀才俊+支撑梯队”的模式构建创新团队,对引进人才的方向、层次和数量进行了规划。2013年以来,引进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青年千人”1人,学校“筑峰人才工程”特聘教授3人,学校“青年英才工程”第一层次5人、第二和三层次11人,学校“绿卡人才工程”客座教授2人。同时,学院已有师资队伍中,相继产生国务院第七届学科(药学)评议组专家1人、国家“优青”2人、山东省“泰山学者”3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人,青岛市创新领军人才3人。是一支由院士领衔、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 “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和“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学院目前教师队伍结构基本适应专业、学科发展的需要,发展态势良好。
对于人才队伍的建设,医药学院坚持人才优先的理念,在经费、设备、空间、研究生资源等方面为青年才俊提供支持。以学院为依托,建有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功能实验室、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糖科学与糖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基地与平台。长期的发展使学院成为国家海洋药物科技计划的主要建言者和承担者,在海洋药物领域产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学术和社会影响的原创性成果。以PSS为代表的4个临床应用药物、4个处于临床研究中的海洋药物、7个临床前研究的海洋药物,带动了我国海洋药业的兴起和发展。依托上述研究基地与平台,“十二五”以来,学院教师主持承担科研项目共275项,立项总经费达2.57亿元。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资助海洋科学研究中心项目1项,联合基金重点基金3项,重大国际合作交流项目1项;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项;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2项。此外,以学院为主,联合国内外海洋药物研究领域相关科研机构共同申请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重大项目———中国蓝色药库(CMDD)开发计划于2017年通过专家论证,于2018年正式立项实施,一期申请经费6000余万元;学院于2017年申请的“海洋生物来源化合物库建设”也顺利通过 “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专家论证。
“十二五”以来,学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发表SCI收录论文646篇(一、二区论文142篇),其中,在中科院大类分区一区刊物上发表论文31篇,包括在NatureCommunications上发表论文 1篇,在 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上发表论文2篇;出版《海洋药物学》、《糖药物学》教材2部,编著《中华海洋本草》(9卷)、《中华海洋本草图鉴》(3卷)、《中华海洋本草精选本》以及《海洋天然产物与药物研究开发》专著4部;参编《海洋药物导论》、《海洋微生物学》、Polysaccharides、AntioxidantPolymers—Synthesis,PropertiesandApplications、Galactose:StructureandFunctioninBiologyandMedicine、NaturalProductsfromMarineAlgae—MethodsandProtocols、DietaryChinese Herbs、Studiesin Marine NaturalProducts专著8部;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123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12项,成果转让费达5766万元。系列研究成果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全国科技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省最高科学技术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和三等奖等十余项,管华诗院士于2017年获得“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称号和中国药学会突出贡献奖。
高水平的科研平台、众多的科研项目,培养了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更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和平台支撑。
在提升教师科研水平的同时,学院牢牢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注重科教融合,及时将科研成果、学科新知识和新技术引入教学。本科生的海洋药物学、糖药物学课程就有国家“908”重大专项、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专项等研究成果融入其中。学院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转化为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近三年来约60%的毕业论文选题来自于教师主持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可以说医药学院的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就是前沿的。
“十二五”以来,本科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不断提升,学院与时俱进,通过科学修订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提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
于广利说,学院采取多种举措加强经费投入,多途径拓展空间资源,多渠道引入教学资源,为促进药学专业内涵发展、提高药学人才培养质量提供资源保障。药学专业实践性很强,学院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近年来对药学专业教学活动经费的投入持续增加。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构建国际化育人生态等方面的投入明显增加,教学条件持续改善,围绕药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汇聚各实验室和平台的优势,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优化办学资源,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在本科实习基地的建设上,针对学院原来仅有一个实习基地,教学计划2周实习的时间长度很难保障,实习内容也有局限性的情况,自“十二五”起,学院将建设本科实习基地作为本科教学的重点工作。在学校的经费支持、校友的帮助、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的密切配合、实践教学团队多方面的努力下,将实习基地拓展为10个,还增加了1个GMP实训基地。这些实习实训基地涵盖了原料药企业、制药企业、药品检验单位、医疗部门、GMP实训等。实习基地的增加使学生培养质量得到长足提高,而学生的优秀表现也赢得实习单位的赞誉,并愿与学院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学院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均面向本科生开放,学生从大二开始就可以进入科研团队,主持“本科生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完成毕业论文,以及列入“本科科研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培养,均在这些科研平台上进行。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体验科研创新的氛围,了解本科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科研中的实际应用,感受海洋药物研究在药物研究开发链条不同环节中的具体试验任务。医药学院的本科生在接受科研训练伊始,就领略着海洋药物学科的前沿风景,这对他们学术能力的提升和学术视野的开阔有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建设省级药学本科实验教学中心的规划仍在继续,学校已经给我院调整出新的空间,不久的将来会有新的改观。”于广利说,未来从这里将走出更多优秀的中国海洋大学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培养优秀人才的新途径:国际化教学医药学院根据办学目标定位,围绕药学领域国际前沿,从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及海洋医药行业发展需求出发,强化学科建设、推动专业发展,深化科教融合、提升教学水平,研发海洋创新药物,培养药学创新人才,结合“通识为体,专业为用”、“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理念,在本科教育阶段设置了一级学科下的药学专业,在大药学专业背景下赋予了海洋药学特色,探索出一条培养海洋药学创新人才的有效路径。在新时代,培养通专的学生已是共识,而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学生,才将是具有充分竞争力的人才。我校作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发展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跻身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行列,而一流大学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国际化人才特征。医药学院基于自身具有高比例的国际学术背景的师资队伍和瞄准国际前沿的学科目标,提出“构建国际化育人生态”,并作了有益的探索。
于广利介绍说:“学院在本科教学上积极探索国际化教学道路,利用学院打造的药学专业‘候鸟科学家’平台,逐步引入国外专家授课方式(英文),提高药学创新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学院大力推进与国外院校进行本科教学和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为学生提供国际化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国际化视野的形成。”
在国际合作共建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学院探索了国内外教师联合授课的有效模式,尝试了嵌入国外专家面授和Online授课环节的实施办法,体验了Zoom云系统在实现邀请国外专家远程网上直播互动授课的可行性。
2017年春季学期学院与奥本大学哈里森药学院进行了药理学课程中美教师共同授课试验。这是一门3学分64课时的本科生专业核心课程,由中方教师授课48课时,美方16课时,Qnline部分8课时,实际授课72课时。这次试验在本科生培养、本校教师的的教学能力拓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经验的交流,科研合作、研究生的培养等方面均达到了预期效果。药理学课的任课教师何小溪博士曾参与合作授课,她个人从中获益颇多,专业英语语言交流能力大大提升,并在授课学期参加的学校教学评估中获得了优秀。学生也评价这是一门极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对提高自身专业英语学习与应用能力的自觉性明显增强,与国外专家英语交流的自信明显增强,对以后选择深造的专业方向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18年,医药学院继续与哈里森药学院合作共建细胞生物学、海洋生物学与海洋学实习部分英文课程,与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合作共建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并邀请了我校海洋生命学院的师生参加该项目试验。实践证明,引进一位适合开设本科生课程的海外师资,带动的是一个或者几个专业的学生、共同授课的一个教学科研团队,随着交流的深入,可能会带来几门课程的改革,“我们希望在跨文化交流、语言交流方面营造更好的育人环境,提升适应国际化的基本素质和自信,将教师和学生一起推进到一个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生态中,让成长为国际化人才变成师生的自觉行为。”于广利如是表示。
2017年成立的 “中泰海洋和水产中心”作为我校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最为重要的国际合作平台之一,将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核心,汇聚海洋、环境、水产、食品、医药、生命等多学科的优势资源,以探索海外联合办学、加强与东盟国家高校科研合作、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为目标,将助力学校国际化战略的全面实施和“双一流”建设的深入开展。目前开始启动了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医药学院也积极参加了这个项目,按计划2019年的春季将会有泰国留学生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由于这些留学生的本科不是药学背景,他们将会参加学院的本科生国际合作课程的学习。
“我们的学生要有国际化视野,我们也要具备吸引国际学生的能力,在国际化中实现学院和学生的双赢。我们的探索,只是一个开端,按照有关国际化人才需要具备的相关素质标准,我们还要继续探索。”于广利强调说。
创造性思路的成果:
优秀人才成群结队而来“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在优秀师资和不断完善的平台共同培育下,在学院始终将教学作为中心工作的方针下,医药学院人才培养的成果十分突出。
“我们学院参加不同级别竞赛的意识在逐步增强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有些同学在全国及国际的科技竞赛中获得奖励。如近五年来,有13人次参加国际生物大分子设计大赛,斩获金、银、铜奖;有4名学生在全国医药院校/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实践技能竞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二等奖和连续两届获得全国特等奖。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成绩为优良的比例连续三年在96%以上,2016、2017年学院分别有1名本科生获得省级优秀学位论文。”在介绍学院育人成绩时,于广利的言语中洋溢着浓浓的自豪感。
“医药学院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5%以上,不少学生考取其它名校继续深造。像2015届的刘烨考取了清华大学的硕士研究生,2015届的安园园考取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2016届的崔健考取了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2016届的王云霞考取了北京大学的硕士研究生,2017届的闵睿则选择了去格拉斯哥大学(英国)深造。毕业后选择就业工作的同学,有2016届的张博去了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任销售经理,也有2017届的廖晓旺辉瑞制药有限公司任销售经理。”于广利对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如数家珍,也感染着听者生发出由衷的赞叹。
即使成绩如许,医药学院仍在如何培养更优秀的人才之路上孜孜以求。社会是检验高校大学生培养水平的“风向标”。企业欢迎什么样的毕业生?大学生除了学好专业知识外,还需具备哪些能力才能成为一个受青睐的人才?通过走访企业,学院发现,社会更欢迎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性应用能力、主动刻苦学习能力,以及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学生,而这些能力受欢迎的前提是要有事业心和责任心。
作为学院的院长,于广利说:“一流大学应该帮助学生具备上述能力。从个人素质角度,毕业生要热爱所从事的工作,对流程性工作执行严谨,要善于在工作中学习,具有合作精神,不断追求卓越,品格坚韧,常怀一颗感恩的心,这是最基本的竞争力。”
目前,学院正在推行“以学生为中心,强化科教融合、培养海洋药学精英”项目,相信经过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建设国际一流的师资队伍,利用国际一流的科教平台,一定能培养出更多一流的学生,肩负起造就海洋药物领域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的特殊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