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21区:“玩流行乐”的阿卡贝拉团





  时间切换到2017年校桂子山音乐节的舞台上,我校音乐学院2016级本科生刘士铭与“21区”的六名成员一起登台演出,瞬间吸引了台下的目光。他们风格迥异的曲风极具带入感,舞台上深邃的蓝色灯光、《贝加尔湖畔》空灵的乐音以及当日恰到好处的小雨,使观众如临歌曲中的情境。另一首《爱什么稀罕》则十分俏皮,乐迷与极具爆发力的“B-BOX”一起沉醉。“这是我最喜欢的表演之一。”刘士铭说。
  用小众的形式来玩大众的音乐从第一次“触电”到团队建成,期间有很多人员进进出出。刘士铭表现得相对坦然,“我并没有太着急,玩音乐主要是‘玩’。尽管有时我也会很失望,但情绪好转后还是能‘重整旗鼓’。自己一个人只能听,不能唱,但团队在一起会变得有趣很多。”
  2017年3月,刘士铭等人开启了团队的4.0版,阿卡贝拉团队逐渐稳定了下来,确立了他们的专属名称———“21区”。对此还有一个插曲,队员们最开始想以武汉的区号(其实是上海的021区)来命名,可他们后来才发现武汉的区号其实是027区,甚至团队里面的三个武汉人也是在这之后才意识到。21区叫熟了,他们也没有将名字改回来。
  他们的第一场演出是在2017年4月音乐学院的班级音乐会上,他们主动报名表演了一首宗教歌曲Mary。女高声部的史林弘回忆:“我在台上唱流行音乐是不会紧张的,但唱美声会。”因为当时团队刚刚成立,他们并不知道该怎样排练,更像是尝试,不知道怎样是好、怎样是坏。初次的尝试效果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这次表演后,刘士铭开始寻找团队进步的突破口。在大一入学时,他就对我校2013年成立的“NewVorld”阿卡贝拉团队很感兴趣,曾试图联系以前的成员。欧阳润泽是“NewVorld”的一员,在结识了刘士铭之后,他很乐意为团队提供指导:“我想培养他们、帮助他们去感受,因为阿卡贝拉需要传承下去。没有什么乐器比人声传递出来的东西离人更近,在阿卡贝拉中没有一个人是主导,大家都是音乐的一部分。”
  队员们更喜欢将阿卡贝拉看成一种自由表达的方式,不同于合唱团的舞台表演,他们登台时的穿着更为日常。也是对古典的教堂唱诗班形式的一种叛离。刘士铭说,“我们想尝试人声的更多种可能性,借用一些效果器,用人声来改编电子音乐。”
  目前,我国每所高校基本会有一到两个阿卡贝拉团队,有些因为缺少收入而难以为继。“我们现在还只属于‘小打小闹’,支持我们的是专业课的老师,会给我们提供指导和表演的机会。”欧阳润泽也表示:“这很考验他们的赤子之心。真诚,才能走得长久,但分开似乎又有些不可避免。”
  “阿卡贝拉是个小众音乐挺好的。如果有太多人喜欢,就会有太多的外在因素混杂在其中,反而会让它变得不那么纯粹,《中国有嘻哈》就是一个例子。”刘士铭道。
  “一个人断了腿了,就不用谈音乐了”
  阿卡贝拉最核心的就是团队合作,正像刘士铭所说:“阿卡贝拉玩的就是团队的糅合度让声音的振动频率更加接近,就会让声音听起来更像一个整体。”
  刘士铭与B-BOX张亚伟在台上比较温和,而周希达、周芷雯、陈静娴则组成了“狂放三人组”,他们不仅能在表演时进行疯狂的摇摆,台下的举止穿着也带着浓浓的“摇滚风”。史林弘是个安静的文艺少女,新成员刘立达自从2017年11月加入后一直都很稳重。
  在“21区”,除了严格的训练外,大家还可以放肆地开怀大笑。打麻将是“21区”的日程之一,队员们在牌局中排练阿卡贝拉。节目单里《我亲爱的人头亮又黑》被恶搞成“我亲爱的头亮又黑”,引发一阵爆笑。
  一次,队内排练歌曲《喜欢你》。但因为歌三拍子较快,队员们总是跟不上,特别是转调时,他们的情绪没办法一下子变得“激情澎湃”。“一二三,一二三,好———推———”欧阳润泽站在现场指导,他丰富的肢体语言突然间点燃了队员们的热情。
  “有时感觉他很像我们的爸爸,很亲切。”史林弘开玩笑道。
  欧阳润泽坦言:“我带他们排练,听他们唱歌,自己也会因为他们快乐而快乐。”
  “21区”做过的最有默契的事就是集体“借宿”刘士铭家。为了准备2017年的桂子山音乐节,他们一直排练到晚上12:30。在错过门禁、无法进入宿舍的情况下,队员们集体跑到刘士铭家过夜。当时,新房子刚刚装修完,连床垫都没有,只有被褥。女生们在一个房间里,男生们在刘士铭的卧室,还有一个男孩子睡在沙发上。队员们们点了很多吃的,放着AC/DC的歌,到凌晨两三点钟。人有点“癫狂”了看到现在的“21区”,欧阳润泽也会想起当年的“NewVorld”。“我们当时进步没这么快,那时候都是一个人唱完音乐会,大家认可你的水平后,你才能代表你的团队出去表演。可能因为我胆子比较大,他们排练了几首歌之后我就带他们出去商演了。”
  尽管时间与面前的这群人都换了模样,但阿卡贝拉的魅力还在这里。欧阳润泽说:“你唱过的歌曲就是你存在的证明,即使你死了,它也不会消失,它代表你这个人的精神存在与交情。”
  现在的欧阳润泽已经成为我校声乐专业的一名研究生了,还是阿卡贝拉联盟的理事之一。在指导团队时,他觉得自己变得“有点癫狂了”,有时他觉得“教”出去的技巧与学生们“反馈”回来的效果不成正比。但在磕磕碰碰中,团队的成员们包括欧阳润泽自己都在相互磨合,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
  史林弘开始唱阿卡贝拉的时候,她的声乐老师是反对的,因为两种唱法的发声方式是有冲突的。“但是时间久了,看到我的成果了,老师就没有再反对,不过还有一点小限制。”她带着几分“小得意”笑着说,“我的指挥老师就比较支持我,因为唱阿卡贝拉对我指挥合唱团有一些帮助。”对她来说,古典是自己的专业,摇滚是自己的爱好,两者都不可舍弃。
  在深入接触阿卡贝拉后,刘士铭说:“除了学习就只有它了。”因为喜欢,欧阳润泽似乎与阿卡贝拉融为了一体,排练时会有阿卡贝拉的逻辑,唱歌时会有幻听、会想有没有和声、要不要加音效。
  对于“21区”的未来,刘士铭也很希望把它做出自己的名声,像美国的阿卡贝拉团队‘PTX’一样,他说:“现在还是要一步一步往前走,抓住一些好机会,录一些自己的歌,然后出专辑。”史林弘非常享受做音乐的这个过程,一句“你们出新歌了吗”便会使她兴奋不已。“我们院有好几个小迷妹会经常问我们。”她笑言。
  正在读研的欧阳润泽对学弟学妹们练习的积极性很是欣慰:“我留恋学校,喜欢这样子的氛围。阿卡贝拉只能活在大学,进入社会后每个人会被其他各种条件限制。当你考虑这个事情值不值得的时候,你就变了,现在大家不会去想这些而是一直往下走。”
  (蒋雪晗、金雨欣、郝文对本文采访亦有贡献)